定價權的戰略意義
青眼相吊 2010/04/17
在國際市場上,“中國買什么,什么就漲”。為什么?資本定價。比如,目前全球原油日均消耗量為8600萬桶,而產量為8700萬桶;在供需基本持平且無大幅波動的背景下,國際油際卻在短短1年的時間內從30美元/桶沖高到140美元/桶……雖然后期油價又大幅下挫到40美元/桶,但目前又回歸高位運行的狀態。分析國際油價,不要講什么中國因素,不要講什么增量需求!中國市場從來不是什么洪水猛獸,中國市場進口消耗總量并無過山車般的忽上忽下。中國經濟總體平衡的可預期性及國際油價的暴漲暴跌、大幅攀升、高位運行等現實情形,并不能使用“供需定價”的理論來做簡單的闡釋。
“資本定價”操作流程:
甄選目標商品→透過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大量買入→囤積居奇→拉抬交易價格→最終必然有人以高位價格買入實物,結果便是:
1)商業層面 其一是投機暴利,另外就是造成既定價格事實,使人工操縱的高價成為市場價,從而實現控制、打壓中國企業的競爭力(中國30年改革開放取得輝煌成就的經濟基礎是制造業)的目的
2)政治層面 既掠奪中國經濟發展所創造的財富,又控制中國經濟命脈
價格攻防戰
國際大宗商品定價權的旁落,是目前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戰略威脅。油價、鐵礦石、銅礦砂、鉀肥、稻米、玉米、大豆……
1、國內農產品價格上漲,真正的原因并不是需求增量,而是多重人為制造的外因。農產品的成本受三方因素制約——農業機械、燃料、化肥(鉀肥是復合肥料的基礎)。話說到這兒,想必大家已經很明白,農產品成本肯定會不可控制地上漲。當然,市場售價除了考慮成本外,還要考慮其他因素。以大豆為例,自加入WTO以來,大豆成為我國受沖擊最大的農產品,3%的低關稅、不設過渡期、沒有進口數量限制等規定使我國的大豆產業基本上處于“不設防”狀態,導致國內大豆產業風雨飄搖、半死不活,最終使得大豆定價權的旁落。大豆作為三種主要的糧食,其價格波動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比如,全國人民共同見證了同一品牌同一型號的5公升食用油是如何從約36元/桶上漲到約66元/桶的。
何止是大豆,目前我國在玉米價格上同樣喪失了定價權。玉米,不僅是主糧,也是養殖業的主要原料。玉米價格的上漲推動著國內豬肉價格的狂飆。
2、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代名詞,鐵、鋁、銅等礦產是制造業的基礎。
制造業上漲的成本相對易于理解,因為大家都明白諸如鐵、鋁、銅等金屬對于制造的意義。但是,制造業上漲的成本所造成的影響恐怕是相當一部分人所沒有深想過的!你就想,制造業是為誰服務的?只要為誰服務,誰的成本就必須上漲。什么意思?全社會全行業幾無幸免。
當我們因原料價格上漲而花更大的代價生產相同的產品的時候,就意味著全國各個行業所創造的財富中的一部分被原料供應商“拿”走了。說是“拿”,其實是“搶”,是赤裸裸的“掠奪”。
定價權的戰略意義
定價權的戰略意義如何夸大都不過分。
定價權是當代帝國主義“合法”掠奪全球財富的主要工具,國際國內期貨現貨市場就是彼此的戰場,我們做好準備了嗎?投入了多少人力?投入了多少物力?投入了多少精力?
我們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所付出的代價有多少?所得到的回報又有多少?回報的財富中又有多少被別人名正言順地“偷”走?
個人觀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所簽定的各類協議就是喪權辱國的新時期新形式的《馬關條約》。雖然出口獲益,但外匯只是個數字,其真實價值(真實財富)卻因金融攻防戰的失利而大幅萎縮。會不會萎縮到“白忙一場”的地步?我看真的并非不可能,俄羅斯不是已經被那些“國際銀行團”給攻陷了嗎?俄羅斯積聚的多少年的石油財富一夜之間變換了主人!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