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人在斷章取義的曲解古代先賢的學術,這里面包藏著某些人的陰險禍心和不可告人的秘密。今天我站出來,以《更正一個千古的錯誤》為題,來揭露這些人的 丑惡嘴臉,借此還原我國古代先賢思想的本來面目。希望那些學識淵博的朋友和我一起完成這個課題,在《更正一個千古的錯誤》這個題目的后面加上二、三...既可。其實我不反對批判任何人,但也要批的有道理,大家說是不是?
更正一個千古的錯誤(一)
正解論語的“學而優(yōu)則仕”
我們看看網(wǎng)友【東江山民】的觀點:要狠批孔孟“學而優(yōu)則仕”的讀書做官論,八股文考出的都是些脫離現(xiàn)實生活,脫離實際,脫離人民的孔乙已式的酸腐"人材"。
你說的“學而優(yōu)則仕”。原文子夏曰:“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要弄清這句話的意思,我們 必須先搞清“優(yōu)”和“仕”的真實意思。
“優(yōu)”在這里是“安逸、空閑、悠閑、時間充足,寬裕的意思”。《詩·大雅·卷阿》:“伴奐爾游矣,優(yōu)游爾休矣”。組詞:優(yōu)游、優(yōu)逸、優(yōu)容、優(yōu)悠、優(yōu)厚、優(yōu)裕、優(yōu)游自若、優(yōu)游自得、優(yōu)游自適、優(yōu)游卒歲、優(yōu)游歲月。
“仕”在這里指“做事、實踐、和腦力勞動學習相對應的體力勞動的意思”。《詩經(jīng)·大雅·文王有聲》:“豐水有芑,武王豈不仕”、《禮運》“仕于公曰臣,仕于家曰僕”、《易林》:“伊伯致仕,去桀耕野”。“仕”在日本語里,至今還保留著做事的本意,仕婦:做事的女人。
這樣來看:“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的本意是“做事有空閑的時候就應該學習,學習完了還要想著做事”。
《論語》里,處處體現(xiàn)著“學習和時間的關系”以及“關于學習方法”的論述。這樣理解符合《論語》的主體思想。“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是關于“學習和實踐”以及“學以致用”、“勞逸結合”的精彩論述,直到今天依然有著深刻的借鑒意義。
看來【東江山民】所認為的的“學而優(yōu)則仕”是讀書做官論‘,是豪無道理的。他說的“八股文考出的都是些脫離現(xiàn)實生活,脫離實際,脫離人民的孔乙已式的酸腐人材”也是站不住腳的,是對論語的“學習實踐論”的嚴重歪曲。
但悲哀的是現(xiàn)代某些有良苦用心的人用現(xiàn)代詞匯對古語進行直觀的解釋,不但曲解了古代先賢的本意,也成了毒害人們身心的仕途思想。以古代先人的智慧,不可能提出“學習就只為了當官的狹隘偏見思想”。
所以現(xiàn)在很多對古代“詞匯”和“典籍”的解釋都是錯誤的,這里面就包括《現(xiàn)代漢語詞典》。這些歪曲的理解,實際體現(xiàn)的是某些人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注: 本文的部分翻譯,參考了《康熙詞典》和《說文解字》。
更正一個千古的錯誤(二)
我們首先來看網(wǎng)友溫晉根 的觀點:
子曰”(衛(wèi)靈公第十五)
“祿”是什么意思?《周禮·天官大宰》:“四曰祿位,以馭其士”,注:“祿,若今月奉也”,也就相當于今天的薪水。在孔子的時代,“祿”的來源顯然就是“仕”。因為孔子說得明白,“耕也,餒在其中矣”。靠種地是要餓肚子的。孔子的所謂“謀道”不過是“曲線謀食”。孔子的這段話與子夏的“學而優(yōu)則仕”實在是一個意思。因為中國有尊孔的悠久歷史,又有“為尊者諱”的傳統(tǒng),人們包括一些學者總是自覺不自覺地美化孔子。有人斷章取義,摘出孔子的“憂道不憂貧”來證明孔子把道德看得高于物質(zhì)生活。其實把整段話聯(lián)系起來看,孔子輕視勞動人民的立場是很清楚的,為了做官而讀書的意思也是很明白的。
以上這位朋友把“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這句話里面的“椂”理解為“俸祿、薪水”,那么孔子這句話的意思就變?yōu)椤翱鬃诱f:君子用心求道而不要費心思的去求衣食。即使你親自耕種田地,也難免不餓肚子;努力學習,卻可以有俸祿。所以只擔心學不到道,而不擔憂貧窮。”
按照這種理解,孔子就完全從一個學者、老師的身份,變成了一個瞧不起勞動人民 ,輕視勞動,鼓勵人們不勞動,而致力于學習、當官、拿俸祿的勢力小人。事情果真如此嗎?我想作為古圣先賢的孔子,大抵沒有這樣弱智和勢力吧?!我實在不敢相信,所以有必要探究一下!
這句話容易產(chǎn)生歧義的地方,顯然在于對“椂”字的解釋。仔細來看這句話,我們發(fā)現(xiàn)里面包含著一個結構工整的類比句,既: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這個類比句里包含著兩個相對的字:“耕”對“學”,“餒”對“椂”。按照常理說:耕種才能吃飽,但是在這里“耕種和挨餓相連”;學習的正常結果是能弄清“道”的,根據(jù)類比句的特點,顯然,這里的學習結果并沒有弄清“道”。耕種和學習的結果在這里都產(chǎn)生了偏差,這是為什么?顯然是由于耕種和學習的目的造成的。此時,我想到了這樣一句生活俗語: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排。這句話是不是也蘊含著和這句俗語一樣的哲理呢?我們試著用這個思路翻譯一下這句話:“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這句話是說,“在道和利面前,君子首先應該追求的是道本身,而不是利,利只是得道后自然而成的附屬品。這就像人們種地,如果人們在種地時,不努力認真的掌握種地的方法和技巧,而是整天想著吃飽的事情,那你肯定種不好地而導致挨餓的結果;如果因為利益你才去讀書學習,而不是去認真的探求學習的技巧和方法,那你是學不到真正的知識的。所以人們不管是種地還是學習,都應該首先去追求道,而不是擔心貧窮。這句話的開頭用君子統(tǒng)領,結尾用君子收宮,前后呼應,表明:在孔子眼里,種地和讀書的人都可以稱呼為君子。并沒有體現(xiàn)出孔子對勞動者不尊重的意思。更不象一些別有用心的人說的 :君子專指達官顯貴,小人專指勞苦大眾。
按照我的解釋,“椂”在這里不是專指俸祿,而是“功利”的意思。是再強調(diào)學習時如果帶上功力的色彩,就無法弄清道的真實含義。這樣看來,孔子的這句“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依然是談論學習方法的,意思是告訴大家,學習時不要想著太多名和利的事情,要專心讀書,讀書時做到心無旁騖。這對我們今天的學習,仍然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所謂一心不可二用。也符合道家的“無為無不為”的哲學思想。在我們?nèi)粘I钪胁灰彩沁@樣嗎?當你一心一意做事的時候,機遇就會不知不覺地降臨,福氣自然也就有了;如果你整天想著天上掉餡餅的事情,那必將一事無成。
以上這句話出自孔子的《論語》,我們知道《論語》是一部關于學習時間和學習方法的著作。《論語》里處處體現(xiàn)著孔子為學、勸學和怎樣學習的思想,這種思想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教育,尤其是在今天,仍然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所以我們做家長的,在孩子學習期間,不要給孩子灌輸什么學習就是為了考大學,就是為了當官,就是為了將來出人投地、光輝耀祖等世俗思想,這樣只能增加孩子的思想壓力。還是讓孩子們在學習本身中找到樂趣,在知識的海洋里自由自在的傲游。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