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老三篇”
托天羅漢
·
2010-04-09
·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e41d980100huum.html
“老三篇”,這個幾十年前在中國盡人皆知的話,今天幾乎完全被人們遺忘了。
一樣東西、一種提法,只有在被認為完全沒用了、過時了才會被扔掉。而“老三篇”不是。尤如陽光,習慣了穴居生活的人們會覺得它多余、剌眼,但對于想過正常生活的人們來說,它永遠是一種渴望。
文革后出生的中國人大多都不知道“老三篇”為何物。就是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們,一下子說出那是毛主席寫的《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來也有點難了。
偉人毛澤東,他的豐功偉績,不只在于領導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建立紅色政權,更在于他對于人在精神道德上的教誨,“老三篇”正是這方面的集中體現。不管你今天重讀它是一種什么感覺,它的確曾是一代中國人的道德規范。
“老三篇”的提法始于部隊。當年學習毛主席著作的熱潮是先從部隊開始的。毛澤東思想如春風化雨,在部隊中培育了大批雷鋒式的好戰士。給他們教誨最深的就是“老三篇”。沒有毛澤東思想,沒有“老三篇”就沒有雷鋒精神。
雷鋒精神影響了整整一代人。“雷鋒”沒有了實在是會讓老百姓想到是對一個時代的背叛。向雷鋒學習的口號不能丟,卻丟了養育雷鋒精神的毛澤東思想,丟了“老三篇”,于是向雷鋒學習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水斷其源而涸、樹斷其根而死。如今的學雷鋒實際上已淪為作秀,幾乎只剩下遮羞的功能了。
后來,林彪在為《毛主席語錄》所寫的前言中正式采用了“老三篇”的提法,從此在中國家喻戶曉。
林彪是過來人。從井岡山開始,無數次血與火的檢驗讓他深知毛澤東思想對于軍隊的重要。林彪是什么人,他自然知道在和平時期毛澤東思想同樣是治軍的法寶。說他出于個人目的也好,說他有政治野心也好,反正他用毛澤東思想,用“老三篇”把中國軍隊帶出了一個輝煌時期。進而,學習毛主席著作的熱潮推動著“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席卷全國,中國的社會風貌同樣也出現了一個輝煌時期。
對于社會安定,道德規范所起的作用遠比法律更深遠。文革期間全國的政權機構一度癱瘓,但無須“維穩”也無須“處突”,中國社會照樣穩定,國體依舊堅固。其根本原因是毛澤東著作,特別是“老三篇”在人民群眾中形成的道德規范起了作用。
在毛澤東之后,我們國家的幾代領導人都深知道德規范的重要性,都十分關注國民的精神文明建設。
對于什么是精神文明,鄧小平同志有精辟的論斷。
鄧小平說:"所謂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學、文化(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產主義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紀律、革命的立場和原則,人與人的同志式關系……"
毛澤東逝世后的一段時間,“老三篇”的道德規范在一段時間內依然深入人心,社會風氣依然良好,是鄧小平同志提出上述論斷,和提出“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的底氣和社會基礎。這個基礎可以簡言之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他自信,在這個基礎上,先富起來的一部份人一定會幫助另一部份人,中國不會出現兩極分化。
然而,迅猛發展的市場經濟和私有化很快就讓這個基礎發生了動搖。“老三篇”的說教開始令人覺得如此的不合時宜。原有的道德體系和價值觀終于被打破了。
國退民進,企業的性質在發生改變。當年主人翁的感覺被為老板賣命的無奈所取代。無論白領驕子還是民工兄弟,都已無法把自已的辛勞與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聯系到一起。所謂“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道德、紀律、革命的立場和原則……”在他們看來好像越來越與現實生活風馬牛不相及。我們的新黨員依然在舉起右手宣誓:“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然而之后的所作所為實難與此扯上關系。無數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實際已空虛得只剩下了金錢和名利。并迅速被“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不為已,天誅地滅”這些傳統劣根中的核心觀念所填充。為了先富起來,一些人什么都能干,什么都敢干,甚至不惜戕害自己的同胞。先富起來的人們并沒有很好的幫助窮人,很多人走回到無奸不商,為富不仁的老路上去。社會上的丑惡現象層出不窮。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發展,然而很多海外事件表明,世人卻并沒有真正從骨子里瞧得起中國,金錢并沒讓中國人活得更有尊嚴。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國人的精神文明道德素養早已不是“老三篇”那個時代的狀態。
難為我們鄧后時期的領導人了,當他們下決心要改變中國人的精神面貌,再提出新的道德規范時,便不得不從最基本的如何做人開始了,“五講四美三熱愛”就是這樣,“八榮八恥”更是如此。一個國家的國民要由國家元首親自來教那些做人的基本道理,這實在不是件光彩的事。
中國不能老以一俊遮百丑,中國人不能只懂做人的基本道理,偉大的中華民族應該有更高尚文明的道德素養,應該有比大韓大和精神更強更優秀的民族精神。這只靠一個精神文明辦肯定不行。人們呼喚新時代的“老三篇”。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xautumn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