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法,與唯(物或心)主義,是矛盾的
本人在《哲學的基本問題,決不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一文中,包含了如下幾個觀點:
一、“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為什么人服務的問題。”
二、哲學,是專屬于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
三、修正主義,信奉的是唯物主義,是假“哲學”;資本主義,信奉的是唯心主義,是偽“哲學”。
四、毛澤東主義,是當代無產階級和世界勞動人民的哲學。
五、無產階級,不應當有任何的做奴隸的思想。
六、歷史,是勞動人民的歷史,是過去、現在、未來相統一的歷史。
本文發出以后,三百多位網友瀏覽了該文,本人感到欣慰。
當前,在人類面臨生存危機的關頭,哲學的基本問題不解決,任何其它問題都是細枝末節,鑒于此,本人又有深深的遺憾,畢竟現在關注哲學的人,是少之又少。
在此,本人對【吳云龍】、【flash】、【05txlr】、【長征中的紅軍】、【xzdr118ss】等網友表示敬佩。尤其是對【05txlr】老師,表示感謝。
毛主席《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
【 唯心論與唯物論的根本區別在那里呢?在于對哲學的根本問題,即精神與物質的關系問題(意識與存在的關系問題)之相反的回答。】
此處,毛主席說的是“根本問題”,而不是“基本問題”。
“根”,意會一下,是指大樹的根,是大樹為了存活生長,而用來從土地中,吸取養分的。所以,根是方法和手段,是變化的。而大樹的“基”是土壤,是不變的。
更何況,毛主席在做這篇報告的時候,想必是在延安時代,不言而喻,那時的基本問題解決了,哲學就是為工農兵服務,為中華民族驅逐日寇,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服務;所以,毛主席側重講的是方法論的問題。
基本問題,是為人民服務,是始終如一的,是不變的;而叫做“根本問題”的方法論,是不斷向前發展的。
所謂的“根基”是一個合成詞,從嚴格意義上講,“根”與“基”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樹根,與它扎根的土壤,就是一對矛盾。土壤為“基”。
【唯心論認精神(意識,觀念,主體)為世界一切的根源,物質(自然界及社會,客體)不過為其附屬物。唯物論認物質離精神而獨立存在,精神不過為其附屬物。從這個根本問題的相反的回答出發,就生出一切問題上的分歧意見來。】
毛主席在此處闡明了“唯心論”和“唯物論”是相輔相成的,是矛盾的。
【在唯心論看來,世界或者是我們各種知覺的綜合,或者是我們的或世界的理性所創造的精神過程。對外面的物質世界,或者完全把它看成虛構的幻想,或者把它看成精神元素之物質的外殼。人類的認識,是主體的自動,是精神的自己產物。
唯物論相反,認宇宙的統一就在他的物質性。精神(意識)是物質的本性之一,是物質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才發生的。自然,物質,客觀世界,存在于精神之外,離精神而獨立。人的認識,是客觀外界的反映。】
毛主席在此處闡明了,在對于人類的認識方面,“唯心論”和“唯物論”是矛盾的。
對于“唯心論”和“唯物論”的是非,毛主席,并沒有給出判斷。毛主席的觀點是,它們是矛盾的。“唯心論”和“唯物論”,是對立統一的一對矛盾。
人類的認識,既是對精神以外的物質世界的反映,同時,也是主體的自動,即精神的自己產物。至于“反映”和“自動”的關系,也是符合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律。
“唯心論”和“唯物論”,都屬于人類認識的兩個極端,都是片面的。
中國古代老子的“道德經”,流傳到西方,成為“辯證法”;而毛主席的《矛盾論》,則把這兩者結合到一起。
辯證法,是全面的、普遍聯系的、發展的看問題;而“唯心論”、“唯物論”是片面的、唯一的看問題。所以,辯證法,和唯(物或心)論,是矛盾的,更不用說唯什么主義了。
辯證法,和唯物主義是矛盾的,而自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90年間,號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們,口口聲聲高喊著“辯證唯物主義”如何如何,不是十分可笑的一件事嗎?
而更加令人痛心的是,這樣的馬克思主義者,在中國的革命歷史上,給人民造成了難以估計的損失。1935年遵義會議以前的布爾什維克們,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的劉鄧路線執行者們,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辯證唯物主義者們,等等,他們不僅僅是可笑,簡直是犯罪!
自從毛主席的《矛盾論》、《實踐論》誕生以后,毛澤東主義便宣告誕生了。
“矛盾論”,在與各種“唯心論”、“唯物論”進行的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在與資本主義、修正主義的復辟的斗爭中,毛澤東主義,更加奠定了其勞動人民實踐的偉大意義。《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的論述、《關于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文化大革命的理論,等等都閃耀著《矛盾論》和《實踐論》的光輝。
1949年,毛主席發表了《唯心史觀的破產》,贈給了司徒雷登大使,宣告了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蔣介石政權的失敗。
六十年過去了,經過三十年改革開放實踐的中國人民,對“唯物史觀”也有了全新的認識。同六十年前一樣,“唯物史觀”也必將面臨著破產!
毛澤東主義的“人民歷史觀”,就要勝利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