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創建學習型黨組織問題的再思考
田忠國
在創建學習型黨組織前,要建立一個科學社會主義的評價標準。
一是價值標準,即以什么思想指導學習的標準。
二是客觀標準,即達到什么效果的標準。
三是人民大眾的評判機制。沒有人民大眾的評判機制,其結果只能是走過場。
其實,創建學習型黨組織是從“第五項修煉”演化而來,而“第五項修煉”則是對中國革命和建設歷史經驗的總結,并使之在理論上模型化了。所以,我認為,要真正創建好學習型黨組織,重點是對文革(文革的本質是創建學習型社會,也即思想文化的繼續革命)的肯定和總結,因為沒有肯定,就談不上總結?,F在劉國光先生雖然對文革有了一部分肯定,但沒有對系統全面總結,使創建學習型社會在理論上模型化。如果沒有對文革的正確評價,既便對“第五項修煉”倒背如流,也無法理解“第五項修煉”中的思想革命含義。當然,“第五項修煉”中的思想革命并非是科學社會主義意義上的思想革命,而是管理學意義上的素質革命。屬于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
如果完全按照“第五項修煉”去搞,只具有管理學意義上的素質革命意義,也即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意義。所以,中國搞創建學習型黨組織,只可以“第五項修煉”為參考模型,通過對文革的認真總結,構建自己的理論模型。
理論模型的存在意義在于操作性。
只有具有操作性的理論,才能使思想變成未來的現實。
當然,這是個戰略管理問題。戰略管理的要義在于對戰略思想建構與管理。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還幾乎沒有起步。前三十年有對戰略思想的研究,但沒有對如何管理戰略思想的研究,后三十年卻錯誤的否定了戰略思想,即沒建構新的戰略思想,更沒有對如何管理戰略思想的研究。在這種情況下,非執政黨理念乘虛而入,浸入執政機體。
戰略思想是文化積累與洞悉人類社會未來發展規律的邏輯呈現,其社會價值邏輯的矛盾關系,是社會發展邏輯的內在驅動力。戰略思想是未來的現實。所以,管理戰略思想實質上是一門重大科學,但至今沒有納入中國的研究課題,令人遺憾。
戰略思想管理的持續力,從本質上說是一個國家發展持續力的具體體現。
因為,一個國家的戰略思想一旦形成,就會成為全國人民共同的價值目標,而共同價值目標則是共同意志的內驅力,是社會發展精神力量的源泉,比如說毛澤東思想,特別是毛澤東晚年思想。由此可知,一個國家清除戰略思想就是清除全國人民的共同價值目標、共同意志和精神力量的源泉。
但是,要使戰略思想落到實處,就必須解決社會主義社會中,“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這就是說,在社會主義社會里,還要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調整上層建筑,以適應經濟基礎的要求”(毛主席語)。同時,“自然科學是人們爭取自由的一種武裝。”
換言之,研究、管理戰略思想的目的在于動態調整“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使之更快更好更有效更科學的發展。
有矛盾,就有斗爭。
矛盾是失衡的體現,斗爭是整合矛盾的過程。所以,矛盾是動力之機,斗爭是恒動之源。從這個角度說,矛盾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的內在動力,但關鍵是通過斗爭才能在動態整合中激活動力。這如同水,如果水靜止了,就成了死水,但如果百岔分流,力不專一。
學習,就是一個思想自我革命與斗爭的過程,整合矛盾的過程,所以,創建學習型黨組織必須以創建學習型社會為基礎,在同步互動中相互激蕩,才能滌舊布新。從系統邏輯的角度說,邏輯是機制的路徑,價值標準是路徑的規范,思想和價值目標是機制的靈魂。
所以,學習什么是關鍵。
因為,學習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是學習對象的發展。如果以帕累托為學習對象,創新的必然是資本積累的優化方式,如果以馬列毛主義為學習對象,創新的則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這就是說,在社會主義社會里,還要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調整上層建筑,以適應經濟基礎的要求”優化哲學。
由此看來,學習什么是個戰略目標選擇問題。
但是,中國共產黨的戰略目標選擇,應由黨的宗旨和國家性質所決定,而不能由那些滿腦子剝削壓迫思想的專家學者瞎忽悠所決定。
2010-3-30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