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名為《加緊經濟轉型,擺脫投資怪圈》的文章,是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經濟學家厲以寧的大作。之所以稱大作,不是因為文章內容有了新意,出類拔萃,而是其人名聲在外,臭名昭著。
文章開篇承認中國是發展中國家,需要興建各類企業。可是改革開放的三十年,正是在厲以寧之流的資改派們操弄下,砍掉了數以萬計的國有企業,導致數以千萬計的工人下崗。那個時候厲以寧們難道不知道中國是個發展中國家嗎?不需要興建各類企業嗎?
文章接著指出,投資熱導致信貸急劇膨脹,伴隨著而來的是通貨膨脹和產能過剩。按照厲以寧的說法,之所以產生投資熱,是中國陷入一個怪圈的緣故:投資收縮,經濟增長下降,失業人數增加,財政收入下降,地方政府叫苦連天,中央不得不刺激經濟,如此周而復始。
至于產生投資怪圈的原因,厲以寧把它歸咎于“市場化推進而金融監管制度不健全完善”。歸咎于“投資者以低利率取得貸款后,為了賺取較高的利潤,把一部分資金投入了股市、樓市或其他資源性資產的交易中,于是形成了資產泡沫。”這里應該指出的是:推進市場化正是厲以寧們的杰作,金融監管不利也與厲以寧們關系密切,說明了厲以寧們的改革開放始終是摸著石頭過河,缺少應有的程序和計劃指導,東一榔頭西一棒槌亂打,國家治理也是隨心所欲,焉能不出問題?部分行業產能過剩,是市場化結下的惡果。市場引導投資,一窩蜂趨利行為,必然導致投資流向盈利行業,然后產生產能過剩問題。產能過剩是市場化這棵樹上結的果實。而市場化的推手——厲以寧們則是罪魁禍首。
經濟轉型議論了三十年,“從數量型、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將逐步轉變為效益型、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空喊了三十年,每一次轉型都喚起新一輪的投資熱,產能過剩行業有增無減。原來僅僅是鋼鐵水泥,現在卻多了煤化工、風電、多晶硅和太陽能等新興行業,而所有這一切,與市場無序化有著直接的關系。
產能過剩的罪責在市場化,資產泡沫的滋生也是市場環境下資本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必然。產能過剩是實體經濟的產品,資產泡沫制造者也是實體經濟。要想避免產能過剩,國家必須加大對產業投資的干預,而不能任其自由泛濫下去;防止資產泡沫的產生,也需要國家強力干預,嚴格監管信貸資金的流向。
厲以寧羅嗦了半天,歸根結底是“要盡快地由政府主導型的決策體制轉變為市場主導型的決策機制”。但是厲以寧大概是得了健忘癥,地方政府并不是項目投資決策主體,這一點自從地方國企被他們消滅之后,所有的項目投資決策主體都是民企老板們。決策大權始終掌握在資本家手中,與地方政府似乎沒有太密切的關系。
厲以寧堅持認為投資主導權始終掌握在政府手中,投資決策主體從來沒變,這是一種嚴重的誤導。作為親手消滅地方國企的儈子手,他是裝糊涂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看看下面的話就清楚了:“掌握了投資決策大權的政府不愿意在投資決策方面讓權、放權、還權給市場。”“凡是競爭性的產業投資,政府就不再成為投資決策的主導者,而由市場決定。有各類企業根據具體情況和利潤率預期,做出是否投資和投資多少的決策,投資者承擔盈虧責任。”按照厲以寧的說法,這樣“即可避免出現產能過剩現象(至少可以減少這類現象),同時還可以是宏觀調控措施更為有效。”看來厲以寧確實老了,不僅老了,而且成了老朽了。資本家的趨利行為是導致行業產能過剩的根源,正因為國家放任投資自由化,才使得行業產能過剩和資金流向過于集中,產生泡沫。如何解決這類問題,防止通貨膨脹和經濟危機出現,國家必須通過產業政策的干預引導投資,必須通過對資金流向的嚴格監控防止資產泡沫產生。看來厲以寧還是需要認真學習凱恩斯的經濟著作,比如《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等,不要給人留下看似學富五車、實則一肚子秕糠的壞印象。寫于2010年3月29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