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舉“摸石頭過河”偉大理論指導下,培養和造就了一批不知深淺地、敢于“大膽創”的各級領導人。由于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良莠不齊各奔東西,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認識,在一些人眼里變成了“鉆錢眼兒”。不僅放棄了社會建設,而且只要是短期內見不到直接經濟效益的也停建或拖延。進而各種“突發事件”時有發生,防不勝防。近年來,為了擺脫責任追究,頗為得意地“創新”了一塊兒“亡羊補牢”的木板,起名為“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今年,在新聞報道中,經常聽的“事故發生后,某某部門啟動應急預案”,但沒人報道是什么樣的預案,該預案是否真的能按預定的方式運行和是否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 。
今年的西南旱災,截至3月23日,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5省份受災人口6130.6萬人,飲水困難人口1807.1萬人,飲水困難大牲畜1172.4萬頭,農作物受災面積503.4萬公頃,絕收面積111.5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達236.6億元。我看應該曬一曬這幾個省和重災市縣的發展建設規劃,特別是“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看看他們有沒有制定《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看看預案里都有什么措施、步驟、方法,看看是不是以人為本、關注民生,最后在分析一下為什么不能預見和《預案》不能發揮現實作用的根本原因。是不是可以得出與前面所述基本一致的結論。
領導一個經濟尚不發達、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確實不容易,發生一些力不從心的事情,人民也是能夠理解的。可是,當您放棄已有的成功做法,一定要為創新而創新,那么發生重大問題,人民怎么能輕易原諒您呢?摘一段“雨夾雪”網友的博文,看看什么是偉大的“預案”。
毛主席時代:
一方面大力加強水利工程建設。新中國成立之前,全國僅有大中水庫23座,其中大型水庫6座,中型水庫17座。有防洪作用的只有松遼流域的二龍山、鬧得海、豐滿等水庫。新中國成立后,截至2006年底,全國已建成水庫85849座,其中大型水庫482座,中型水庫3000座。總庫容5841多億立方米。這些水庫的95%以上是1977年以前建設完成的。這里面有聞名于世的“人造天河紅旗渠”,還有橫跨110多公里的人造河“漢北河”等等。
另一方面大力加強江河治理。至70年代后期中國基本上完成了包括海河治理、淮河治理、黃河治理、遼河治理等在內的許多大江大河的治理工程。不僅消除了水患災害,而且建立了許多具有綜合利用功能的水利樞紐工程,產生了興利除弊的巨大效益。例如1973年完成的海河治理工程,前后用了十多年的時間,共修筑防洪大堤4300多公里,開挖、疏浚河道270多條,新建涵洞、橋、閘六萬多座,同時還建了許多水庫,對洪、旱、澇、堿等災害進行了全面治理,使海河的排洪能力比歷史上提高了十倍多,使海河流域實現了每人一畝水澆地。
在這種注重未雨綢繆的情況下,全國對水旱災害的防御能力有了驚人的提高。甚至出現了1963年特大洪災的情況下,大寨糧食僅減產百分之四,實現了救濟款、救濟糧、救濟物資“三不要”,向國家賣糧、社員口糧、集體存糧“三不少”的人間奇跡。(引自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2/201003/139979.html)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