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西南地區遭遇了歷史罕見大旱,最近的消息說,災區百姓紛紛外出打工,記者從云南省勞動人事部門了解到,到目前為止,通過組織到外地打工的云南人已經有50萬,而自己外出的務工人員,數目要多得多。一些地方的基層干部甚至哭勸村民外出打工 也勸農民出去打工。如報道說的文山州硯山縣阿猛鎮水塘村,“連吃的水都沒有,哪來的水種莊稼。”幾個月來,水塘村村支書李少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幫助村民找水源,但在多次努力失敗后,他失去了耐心,開始一家一戶上門,勸村民外出打工,要不投靠親戚渡過難關。“出去吧,難道在這里等著渴死嗎?”李少中和村干部這樣勸村民。
災區百姓外出打工,或許現在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但想來想去總不是長遠之計,因為這種情況外出打工不是富裕勞動力的外出,而是情非得已。何況今年災了去打工,如果連續有災害難道連年去打工?小部分地方遭災還可以外出打工,要是大部分地方遭了災就不好打工了。這不,國家防總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張志彤解析當前抗旱形勢說,旱情仍呈發展趨勢,北方地區旱情露頭,東北、華北和西北部分地區飲水困難也比較突出,可能出現南北同旱的局面。真要出現這樣的情況總不可能都外出打工。特別是,都外出打工了,抗旱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不是永遠得不到解決了嗎?
這個時候,讓人不得不佩服當年的大寨人。1963年夏大寨大隊遭遇特大洪水,房屋被沖毀,修了十幾年的梯田毀于一旦。當時,山西省委決定從國庫中調出一批救濟糧和救濟物資,從地方財政上再撥一部分救濟款,扶持大寨大隊。但陳永貴和大寨黨支部卻在此時作出了“三不要,三不少”的決定——不要國家救濟糧,不要國家救濟款,不要國家救濟物資;當年社員口糧不少,社員收入不少,上交國家的統購糧不少。這一口號在山西省委和晉中地委很多干部看來是“勇氣可嘉”,他們并不相信大寨農民能夠實現這一目標。但“奇跡”發生了,1963年下半年,大寨大隊的社員在陳永貴的帶領下,搶修梯田,重建房屋,搶種莊稼,經過幾個月的苦干,大寨在大災之年奪得了大豐收。據統計,大寨在1963年的糧食產量非但沒少,反而比上年增產,不僅社員的口糧充足,還能為國家上交余糧。現在看來,簡直像是一個神話。如果現在有哪個農村書記能夠做到這個水平,也完全可以去做個國務院副總理。設想一下,如果大寨當年沒有組織起來,沒有陳永貴這樣的組織領導者,以后的大寨會是什么樣子呢?今天遇到了災害災民也許同樣要逃到外面去打工。
當然,現在的情況有些不同了,分田把農民分成了一盤散沙,集體經濟形同虛設,個體農民大災臨頭各自飛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畢竟不是長遠之計,也不像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樣子。搞社會主義就離不開對人民群眾的組織與引領。毛主席早就說過:“人民群眾有無限的創造力。他們可以組織起來,向一切可以發揮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門進軍,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替自己創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業。”不組織人民群眾,怎么能夠形成集體的力量?怎么能夠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對共產黨人來說,在災難來臨的時候,是最好也最需要組織人民群眾發揮自己力量的的時候,這種組織作用比捐錢送物更加重要,這樣的工作才是長遠之計。遺憾的是,現在的一些官員不去想也不敢想“他們可以組織起來”的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根本沒有一個長遠打算,萬一遇上了更大的天災人禍,會有什么力量可以依靠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