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書的分量
北京晨報 2010、03、14
●碧芥
前不久,親戚搬家,應邀去幫忙。親戚家在農村,準備建新房,為此需要把舊房里的東西騰出來,先拆掉舊房才行。
在搬的過程中,騰出來了許多沒有用的東西,大都扔掉了。可有一套書,盡管很舊了,但親戚就是不愿丟掉,而是很認真地包好,說什么也得留著,這套書就是《毛澤東選集》。
盡管這一套書是1976年出版的,從收藏角度來講,也許還有些收藏的價值,但從閱讀的角度來看,大可不必了,因為以后出版的不但修訂得更全面,而且版式也更新,閱讀會更方便。
可親戚卻并不是這么認為,他說如今在農村,可能在最普通的農戶找一本新出版的書也許很困難,但找一本《毛選》卻并不難。盡管,一些人并不認識多少字,可對《毛選》的那份感情卻是深厚的,甚至有許多人還會時不時的拿出《毛選》讀上那么一兩段,因為在他們看來,這套書到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既使最普通的人也能讀得懂、讀得進去,并獲得收益。
聽了親戚的這番話,讓我不敢再小看這套書。說真的現在每年要出版多少套書,可除了那些被公認的名著外,沒有哪一套書會像《毛選》一樣,讓許多普通群眾對它如此認可,如此深入人心。多少年過去了,既使在很貧困的家庭,很偏遠的鄉下,還能保留著一席之地,這也許就是一套書的真正分量所在。
仔細想想,并不是由于這套書有什么特別之處,而是書中的那些明白易懂的道理,淺顯平實的文字,無論在任何時候讀起來都是那樣的親切、自然,哲理深深,讓人百讀不厭,回味無窮,還能讓人從中受到鼓舞和啟發。讓不同的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就是人格的魅力,文字的分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