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孕育生機,綠色代表希望。伴隨著和煦春風,我們迎來了第32個“植樹節”。“植樹節”是國家為激發人們愛林、造林的感情,促進國土綠化,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通過立法確定的節日。1979年2月,中國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決定,將每年的3月12日定為中國的植樹節。植樹節前后,我國各地都要集中進行植樹造林活動。據官方資料,到目前全國共有121.1億人次參加義務植樹,累計植樹563.3億株。
我國植樹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而植樹造林、發展林業真正成為國家建設的戰略任務,卻是在新中國成立后。上世紀50年代中期,毛澤東就號召“綠化祖國”“實行大地園林化”。1956年,我國開始了第一個“12年綠化運動”,取得了卓越效果。
提起樹對人類的好處,或許誰都能隨口說出一些,如能給我們帶來營養豐富的果實;能裝點、美化我們的環境、居室;夏天,能為我們遮蔭、避雨;冬天,能為我們擋風避寒;能為我們制作生活用具,桌子、椅子等;當我們患病時,還能成為我們治療疾病的藥材。
其實,樹的作用還遠不止這些。有關資料告訴我們,植物就是地球的肺,它們吸進二氧化碳,卻為我們的生存提供充足的氧氣;植物能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另外,我們今天使用的石油、煤炭,也是遠古時代深埋地下的植物軀體變成的。
印度加爾各答農業大學德斯教授對一棵樹的生態價值曾進行過計算:一棵50年樹齡的樹,以累計計算,產生氧氣的價值約31200美元;吸收有毒氣體、防止大氣污染價值約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價值約31200美元;涵養水源價值37500美元;為鳥類及其他動物提供繁衍場所價值31250美元;產生蛋白質價值2500美元。除去花、果實和木材價值,總計創值約196000美元。
沒法核對教授的計算誤差多少,但樹的確負載過人類的生,并見證過人類的祖先從森林里走出來。據專家考證,五十萬年前,南方古猿從樹上走下來,才變成了直立的人類。
然而,人類進化到現在,卻似乎早已忘本,他們總是隨意去毀壞植物,毀壞森林,“吃祖宗飯,造子孫孽”。比如,隨意使用一次性碗、杯子和筷子等,只知方便干凈不麻煩,卻不顧子孫將來怎生存。有資料說,今天地球的氣候正在不斷變暖,越來越多地出現洪水、旱災、沙塵暴,還有厄爾尼諾等災害,都是人類隨意毀壞森林造成的。在我國黃土高原地區,很久以前生長著茂密的森林,后來由于人們無休止的砍伐樹木,造成森林最終消失,才只剩下遍地的黃土。今天,在我國的內蒙古地區,由于牧民的過度放牧,造成草原大量減少,并正在慢慢地變成沙漠,我國北方很多城市每年都要遭受沙塵暴的危害,又在走著黃土高原的老路。
近年來,雖然就全國來說,植樹造林積極性高漲,但有些地方卻重栽不重管,“春天植樹夏天黃,到了冬天進灶房”。有些地方則盲目攀比,栽樹追求越大越好,綠化帶越建越寬,為了打造所謂的“綠化精品通道”,甚至不惜把上年栽種成活的楊樹毀掉。有些地方則熱衷于將城外大樹搬進城,給城市增“綠”的同時,卻給城外減了“綠”,人家栽樹我也栽,年年栽樹不見多。更有甚者,個別地方甚至衍生出“綠色攤派”,給群眾帶來不合理負擔。
植樹造林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重要的是持之以恒,而非追求一蹴而就。在這個詩情畫意的季節里,讓我們借第32個植樹節的東風,積極行動起來,不妨從家庭做起、從單位做起、從身邊做起。植樹護綠,讓綠色更濃郁、讓生態更和諧。
山東省陽信縣國土資源局 邱海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