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與我一樣的80后互勉
北京郊區貧民窟的一曲蟻族之歌,唱哭了參加兩會的政協委員,也唱哭了咱們泱泱大國的兩萬萬80后同胞。據調查,全國范圍內,80%的80后尚未置業,已置業的80后也大多數依靠啃老。對房子的渴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f彷佛都被無良的地產商捅破了;風華正茂的青春,被天文數字的房價所劫持。無論是剛畢業的應屆大學生,還是工作已有三五七年的小白領,都不由自主的發出潘曉同學那句經典的感嘆: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
人是趨利避害的動物。蟻族同胞們,既是在此處過得不開心,那咱們何不易地而處呢?三國演義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句話是: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你們為何偏要盯住京滬深廣這些一線大城市不放啊?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土地,超過13億的人口。你想要在這個大舞臺上輕舞飛揚,并非必須定居在那幾個一線大城市不可的。
電視劇《蝸居》中,海萍說服丈夫以及妹妹海藻留在大都市不要回到故鄉小鎮的理由是,這里不僅有都市的繁華,更有機遇和理想,可以獲得“奮斗”的人生,回去只能做一只“井底之蛙”。
與《蝸居》中的海萍姐妹一樣,這些關于成功的信念成為支撐蟻族們聚集在城市里的根本動力。但是這些文本恰好呈現了一種淘金夢的破碎,當在學歷、教育、公平競爭的背景中進入市場經濟的“80后”根本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時,他們卻依然寧愿聚集在骯臟遠離市區的城中村和貧民窟,或者變成身負重債的房奴,也不愿回去建設自己的家鄉——那個看似是井底之蛙的地方。
這是一種悖論,蟻族的悖論。既貪戀大城市的奢華、機遇和資源,又討厭大城市的高消費、高物價、“低收入”。然后,開始怨天尤人,開始埋怨政府,埋怨萬惡的資本家,埋怨無良的地產商,卻不懂得反思:自身有什么問題。
80后: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我們是怎么長大的?看著動畫片、聽著流行歌曲,后來又玩電腦游戲,上網聊天看碟,學周星馳的嬉笑怒罵,悄悄度過了“改革開放”的30年。
80后成長的過程中,不必關心政治,在“及時行樂”的港臺思想指引下,可以將無厘頭和事不關己進行到底,只要還有份工作可以做,還可以找到男女朋友,還可以上上網、唱唱歌、談談情,即使社會上有這樣那樣的不合理問題與現象,我們并不由衷擔憂,而是相信父母們總是堅強的、未來總是美好的、問題總會解決的。我們理所當然的認為,我們是大學生,我們沖過了高考的獨木橋,是天之驕子,我們的未來一定是美好的,我們會有飯吃,有靚衣穿,有大房子住,有車車開,假如都沒有,父母也一定能夠幫我們買。
但是,當“狼”真的來到面前了,幼稚、脆弱、驕傲、無能的80們后,只有哭了,哭著唱蟻族之歌,不及其父母輩們萬分之一的堅強。
因果循環,報應不爽。
突圍出路:
自強不息是80后青年的精神武器;廣袤的中國大地,是80后指點江山施展抱負的好疆場
廣闊的中國鄉土,仍舊很落后、愚昧、封建、野蠻。各位從山溝溝里考出來的學子們,你們的家鄉其實很需要你們,把學成的自然科學知識帶回去,把你們在大城市學到的先進經營理念和企業管理方法帶回去,把你們在文明世界學到的一切帶回去。我覺得,通過努力,把家鄉建設得跟城鎮一樣現代化,勝于焦頭爛額地舉家從農村搬遷到城鎮。
中國近代,中華民族的青年才俊,如詹天佑、侯徳榜、馮如、茅以升、梁啟超、錢學森、鄧稼先……,把自己留洋所學的先進西方文化無私地回饋給當時落后、愚昧不堪的中華民族,方有今日強大之中華,而他們也無疑地成為永留史冊的鐵路專家、制堿專家、飛行師、橋梁專家、憲政專家、火箭專家、核彈專家……
所以,蟻族同胞們,歷史何其相似,今天,假如你放棄這個并不適合你個人發展的北京或者上海,回歸到那個看似落后愚昧、沒有前途的家鄉,施展你的學問和抱負,你說,這就一定是井底之蛙麼,就一定是沒有出息嗎?這樣的人生,難道還不如被房子綁架了的人生,來得有價值嗎?
據近日新聞,粵、江、浙的企業居然在年后這個招聘旺季難以招到合適的用工,甚至是普工都難以招夠。看來,我們的農民工兄弟們比正規大專院校畢業的蟻族同胞們更為早知早覺。吾聞之,甚慰。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