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推廣轉基因不擇手段,究竟是為什么?
劉仰
·
2010-03-06
·
來源:烏有之鄉
袁隆平院士應該很忙,兩會期間終于被記者抓到,對于最近議論紛紛的轉基因問題,袁隆平院士的意見應該很值得關注。確實,記者找到袁隆平院士,主要都問轉基因的問題,以下是《人民政協報》3月5日的一篇報道。
袁隆平:對轉基因食品不能一概而論
針對社會各界對轉基因食品提出的種種質疑,3月3日,全國政協委員、“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對轉基因食品不能一概而論,對抗病蟲的轉基因品種,在推廣時應持慎重態度。“轉基因食品不能全否,也不能全肯,它們中有的不存在安全問題,但也有的還要對其安全性作進一步的深入研究。”袁隆平說,通過轉基因技術,人類可以獲得更符合自己要求的品質好、產量高、營養豐富和抗病蟲強的優良品種,但也可能會造成生物遺傳基因污染。“比如說毒蛋白基因,對于防蟲效果非常好,但人們擔心對人體的健康也可能產生不利影響。”袁隆平表示,這是有道理的,國家對這一問題也很慎重,到現在抗病抗蟲轉基因品種并沒有放開生產市場,仍處于試驗階段。
“ 但我們不能將轉基因食品一棍子打死,認為轉基因食品都是壞的,有部分轉基因食品并沒有毒性,不能一概認為都是有問題的。”袁隆平介紹,水稻和小麥屬于碳3植物,玉米、甘蔗屬于碳4植物,后者的光合效率要比前者高30%-50%,現在他們已將玉米的碳4基因轉移到水稻身上,以提高其光合效率。“對于這樣的轉基因品種,我認為就不存在食品的安全問題。”袁隆平說,利用生物技術開展農作物育種是今后的發展方向和必然趨勢,轉基因技術是分子技術中的一類,因此必須加強轉基因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對待轉基因食品,特別是可直接食用的轉基因品種應持科學慎重的態度,但也不能簡單拒之。
他表示,由于轉基因食品存在潛在風險以及基因污染、增殖、擴散及清除途徑不確定等因素,因此一旦轉基因生物出了問題,根本無法控制,誰也擔不了責任。“轉基因食品對于人體是否有傷害,需要非常長的時間來考察,至少需要兩代人才能得出結論。”
袁隆平坦言,公眾對轉基因作物之所以存在安全顧慮,主要是有些轉基因作物特別是抗病蟲的轉基因品種,其基因是來自一種細菌中的毒蛋白。由于蟲子吃了毒蛋白可以被毒死,因此長期攝入該物質對人是否有害很難說。“現在的實驗不能讓人來做,都是通過小白鼠。但人是人,白鼠是白鼠,對白鼠沒有任何危害,但對人不一定就沒害,人與它們的機體是不一樣的,所以對一些抗病抗蟲的轉基因食品要慎之又慎,要做好系統的安全評價。“如果轉基因抗病蟲的水稻要人體作實驗,我將第一個報名。”袁隆平說,只要兩代人不出現問題,就說明這種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
袁隆平院士對于轉基因的態度應該很清楚吧,不太會引起誤解吧。我們看另一家媒體是如何報道袁隆平院士對于轉基因的態度,以下為截屏圖。
《人民政協報》對于袁隆平院士的采訪是一個面對面的對話,報紙文章有所整理。我在另一個地方看到袁隆平院士比較完整的對話的記錄,關于袁隆平院士稱“愿意吃轉基因抗病蟲食品”,和袁隆平“讓自己的兒子也吃轉基因食品”,原對話記錄如下:
不能一概而論。好多人問我這個問題,有一些轉基因食品,不存在概率學問題。有的轉基因食品,它的品種,是抗病抗蟲的。它這個抗病抗蟲的基因,是來自于一種細菌的毒蛋白,蟲吃了要死,人吃了怎么樣?很難說。又不能說拿人做試驗,頂多拿個小白鼠做試驗。但是老鼠是老鼠,人是人,這個要慎重。抗病抗蟲的轉基因食品,我們要持慎重態度,不能拿人做試驗。怎么辦?我是志愿者,我愿意吃轉基因的抗病抗蟲食品,我吃了沒有問題,還不行,因為我現在沒有問題,下一代怎么樣?我已經有了下一代,號召志愿者,年輕人,他來吃,他吃了,他生的兒子也沒有問題,這就沒有問題了。應該是這樣一個態度。
應該說《人民政協報》的報道基本上與袁隆平院士的原意比較一致,而后面那家媒體的報道簡直相差十萬八千里,說它斷章取義,我覺得都算抬舉它了,簡直就是胡編。我不想說這家參與“聯合訪談”的媒體是故意嚴重歪曲袁隆平院士的意思,我從最善良的愿望出發,只能認為這家媒體的記者可能中文水平有嚴重的問題,或者是有聽力障礙,或者是中文剛學到半吊子水平的外國人,或者是幼兒園剛畢業。如果是這樣,雖然對于記者個人可以原諒,但是,偌大的中國沒人了?這么一家大媒體,只能找個幼兒園中文水平的人來當記者?
如此,我們是否看到一點反對和擁護轉基因的本質?
我要向袁隆平院士學習,如果轉基因食物需要做人類試驗,我也愿意做一個志愿者。但是,讓志愿者冒險生孩子,讓下一代也成為試驗品,我不愿意。關于這個問題,還是先做大量動物試驗比較好。所以,袁隆平院士對于轉基因的態度很明確:理論上至少需要兩代人,才能有所明確。但是我認為,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考察,還應該更長。某些人為了某些原因,急于推廣轉基因,不惜讓幼兒園水平的人當記者,其急吼吼到不擇手段的地步,究竟是為什么?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