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動人民的積極性,是一個直接關涉著兩會民生的重要問題。尚未看到《人民日報》“調動億萬人民的積極性”的文章。不過,僅就這個主題亦可有感而發。
社會生活本質上是由利益在推動著。在今天,也許沒有人肯于或能夠反駁這樣的觀點。而面對今天中國人民“上不起學、住不起房、看不起病、就不了業”這種連官方也不否認的現實,請問:積極性從何而來?當然,并不是每個中國人都處于這種境遇,只是中國人民處于這種境遇。顯然,官方也不會否認:人民乃是中國人的大多數。那么,不屬于人民的中國人又有多少呢?一個億?官方會同意嗎?顯然不會。那么,就是說,要有十三億以上的中國人處在這種“上不起學、住不起房、看不起病、就不了業”境遇中。要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就要使他們得到利益。人們的利益是多方面的。下面,本文從文化、政治和經濟幾個方面看一下中國人民的現實:
在文化上,他們能夠得到什么?他們得到了什么?如果說“春晚”是一種文化“享受”,那么,三百六十五天,他們只“享受”一天。不是這樣的話,除非天天看“春晚”的光盤。況且,業內人士已經確認:春晚是一個名利場!在日常的文化生活中,一張電影票二、三十元,有多少普通民眾進電影院?對于他們來說,只是在遷就孩子還不懂得生活、對生活的無知的意義下,作出這樣的一種不合理支出。至于音樂會、演唱會、體育賽事,就更是如此了。事實上,在市場營銷的定位上,音樂會、演唱會、體育賽事,本來就不是奉獻給他們的。因此,就他們的文化活動形式上來說,如果不是走上街頭晨練、扭秧歌、下棋、打撲克,就在家看電視、上網。而后者是需要資金投入的。所以,在人數上已經大大地縮小了范圍。可見,國家的社會文化教育主要是通過后者實現的。但是,在內容上,人民得到了什么?這里是:無德官員、無良文人們的作秀場;商場騙子們的競技場;淫糜生活的表演場。社會的道德教育消失了。可是在這里卻在不斷地摧毀、破壞著中國人民千百年來優良的道德傳統和價值觀。中國社會的無規矩就從這里開始。因為,只有“無規矩”才能消滅人們的是非觀念,才能消滅人們明辯是非的頭腦,才能摧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而這種“無規矩”是通過“自由主義”來實現的。至今,人們根本就看不到:“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是什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在哪里?這種現實將,不!已經造成“三個代表”成為空話。幸好,還剩下一個空洞的“愛國”或者“愛國主義”。可是,在這種現實中,誰能夠確保“愛國主義”不會成為空話?
小沈陽在回答有人認為其表演“低俗”的問題時回答說:只要自己的表演使老百姓開心、高興就可以了。這不是他的錯。他,作為老百姓要生存;作為年輕人,他也有自己在藝術事業上的追求。他的多才多藝、勤奮學習對于他的成長條件來說,已經很了不起。人們不要要求他來承擔這個社會現實的過錯。趙本山文化現象是中國現實的產物。盡管它也會打上個人人格的印記,但是,苛求于趙本山也是不合適的。在中國現有的藝術形式中,東北的二人轉具有粗獷、潑辣、更接近鄉土百姓的特點。特別是,隨著相聲藝術的沒落和小品的興起,隨著多年通俗、流行音樂、流行歌曲的滿堂灌,人們日益失去了藝術記憶。這樣,由于二人轉自身的特點加上小品與流行音樂歌曲的結合而被自由主義看中。自由主義借助于這種藝術形式及流行音樂歌曲等形式,來實現和完成“消滅人們的是非觀念和人們明辯是非的頭腦,摧毀人們的道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任務”。前文已經說過,這種文化力量,在經濟和政治領域造成了中國的“無規矩”。反過來,這種“無規矩”又成為中國經濟與政治亂象的根源。就是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被否定,乃是中國現今一切亂象的文化根源。藝人們提供的作品是否會讓老百姓開心呢?答案是清楚的、肯定的。可是,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人們的政治、經濟利益不能得到保障,僅僅在文化方面就能讓他們開心嗎?這種開心,至多只能叫做“開心一刻”。因為,看過節目后,這個觀眾也許還要去接受“開胸驗肺”或者進行就業面試、籌措住院費等等。如果這些方面的壓力過大,再好的文藝節目,也不會去看了。物質生存資料的匱乏,是不能通過吃文化作品來解決的。多年來,人民在文化上被自由主義強奸了。這是一種異常的痛苦。對于那些所謂“藝術作品”的“鑒賞”,就是忘記這種痛苦的社會需求。人民失去了文化娛樂。而進行著的“文化娛樂”只是對于失去文化娛樂的痛苦的排解!這是無娛樂者的娛樂。所以,奉告那些聽到有人說要回家“偷菜”而暗自高興的自由主義蠢材們:“偷菜”者將是你們在文化上的掘墓人!
高等教育發展的規劃或改革有著兩個重要方面:教授治學與自主招生。已經出臺的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已經為此作了鋪墊。結果將會如何呢?幕后的權錢交易與公開的自主法權將把廣大民眾逐出高等教育的大門。一切腐敗,如果變成了合法的東西,中國將不會再有腐敗了。那時,中國就將徹底消滅了一切腐敗!
在政治上,人民能夠得到什么?通鋼事件說明什么?黑磚窯事件說明什么?釣魚執法、開胸驗肺事件說明什么?某老板如期給農民工開支而被大加頌揚又說明了什么?中國的法制不健全?執法不嚴還是有法不依?人民需要的是現實的政治地位,而不是這種地位得不到保障的原因。而現實告訴人們:他們的政治地位得不到保障就是他們的現實地位——沒有地位就是他們的地位!“反腐倡廉”,就是說:這是一個腐敗的社會!只不過“反腐倡廉”之說要表明:腐敗,不是官方的意向。可是,對于動機與效果統一論者來說,單純的意向有什么用?意向,只有在結果中,只有在現實中,才能夠得到證明!沒有結果的現實,表明意向的不存在!薄希來有這個意向。可是,這就如同是說“雷鋒是一位共產主義戰士”、“劉青山、張子善是貪污犯”一樣,有什么用?這些還不能說明中國社會的政治本質。馬克思主義所主張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政府,是現實的廉潔的、廉價政府,而不是僅僅具有“反腐倡廉”的主觀要求的政府。可是,腐敗并非僅僅是官員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問題。只是由于官員對于此問題的作用重大,人們才把矛頭指向官員。而且,這并沒有錯。但是,它畢竟是由制度的機制中生出的。腐敗,并非僅僅是一個產生于政治機制的問題,而是在經濟關系中存在著深刻的根源。腐敗,乃是一切剝削制度的通病。只是在消滅了剝削的社會主義社會中,才存在著消滅腐敗的可能。可是,“市場經濟”無法消滅腐敗。不是說它不反腐敗。恰巧相反:無休止地反腐敗恰恰就是其無法消滅腐敗的證明。
在經濟上,中國經濟的幾大要務就是:車市、樓市、股市。在車市中,相關的利益者就是:汽車生產銷售商與消費者。按照每十個中國人有一輛車的統計,中國的汽車消費者是10%。去掉生產消費,擁有生活消費能力者不會超過4、5%。所以,就經濟地位(非就政治立場、政治態度)而言,這些人不在人民(社會人口的大多數)的范圍之內。而就生產銷售商來說,也不在人民(就上述意義而言)的范圍內。汽車業的發展的直接利益只是生產銷售商的利潤。在樓市中,直接利益就是房地產開發商利潤。由于民眾的“住不起房”,民眾在樓市中沒有利益。而股市只是資本的運作,直接利益者是貨幣資本的持有者。高房價與股市不過是過剩資本的戰場。危機尤在,房價是不會降下來的。此外,旅游業的受益者則是旅游消費者和旅游資本。而人民擁有旅游產品的消費能力嗎?當然,就經濟部門的產業鏈來說,某一部門、企業的發展對于其他部門和企業都會產生影響。可是,受益者不過都只是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人民處在何種地位呢?人民,就主體而言,不是生產者,而只是勞動者。作為消費者,他們只是消費勞動力的價值。由此,在GDP(C+V+M)中,GDP 的增長只是M 的增長。比如:中國連續五年糧食增產。可是,在偉大的“市場經濟”中,糧食從來不掉價,而是不斷地漲價。當中國煤的因產能過剩而降價時,采暖費卻漲了價。人們為了節省開支而購買了節能燈,可是,從長期發展的狀況上看,自己的電費并未減少。而且,即將出臺的電費按照用電量多少分級計費的方法,將壓縮廣大民眾的電力消費,使得充分享有電力發展成果成為有錢人的特權。即便是計劃生育,也不過如此。科技發展、經濟發展帶來的利益是真實的。可是,它們都跑到哪里去了呢?——GDP、利潤!所以,經濟的發展惠及全體人民乃是不可能的。至多只是在伴隨著通貨膨脹——實際工資不斷下降的情況下,工薪族能夠獲得微薄的貨幣工資的象征性補償。因此,漲工資僅僅就是實際工資的下降附屬品。
而在就業方面,官員可以許諾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媒體則批評大學生和求職者存有不正確、不實際的就業觀念或態度;企業和社會的各個部門、組織承諾為求職者免費培訓。可是,宏觀經濟運行的弊端是無法通過微觀的“獻計獻策”而得到解決的。當媒體報道某企業提供了多少個就業崗位時,并沒有報道,由于它提供了這些崗位,造成了別處失去了多少個就業崗位。試問:如果求職者對于工作沒有任何個人要求,那么,中國是否就不再有失業了?總量上沒有滿足實際求職者需求的崗位,中國人民就永遠要傾聽媒體無休止的偉大高論。否則,沒有問題,媒體還需要干什么呢?自己不在失業的威脅之下,拿著厚重的薪水,這樣,就可以在他人身上主持公道了!
可見,中國社會發展的受益者并不過億。人民已經失去了發展經濟的積極性。也許“調動億萬人民的積極性”的作者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才把爭取受益者過億這個數量作為努力爭取的目標。可是,這個數量的獲得,第一,太難了。第二,它的獲得不是可以通過文章——何況僅僅是一篇文章來獲得的,而是在文章之外的社會經濟、政治制度偉大改革或變革來獲得的。而且,即便措施正確,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其實,在用詞上,不用“億萬”,而用“千百萬”來表達作者的思想也是可以的。除非作者的用意僅僅在于:使得中國社會發展的少數受益者擴大到“億”——實現這個量的目標。可是問題是:即便受益者的數量過億,社會人口的少數與“人民”這個概念的邏輯矛盾是無法克服的。所以,文章還沒有發出來,已經是沒有任何意義了。為了避免這種邏輯錯誤,把“人民”改作“人”或“受益者”,這樣就沒有任何問題了。當自由主義者論及要“犧牲一代人”的時候,他們就懂得他們需要人民,即需要人民的犧牲。人民犧牲了,他們就不再是人民了,而是叫做“老百姓”。“人民”則是指社會發展的受益者——盡管他們是社會人口的少數。對于人民——“老百姓”,自由主義者奉行的是市場經濟原則:不需要調動積極性,而是充分利用這些原則所造成的消極性:炒魷魚、下崗、砸破鐵飯碗、聘任制、合同制、經濟法、罰款,等等。
即使是窮人,他也懂得這樣的真理:把真實的現實利益留給自己,把幻想留給別人。至少他們還有夢!把放棄利益、無利益作為自己的利益,從而,自己就僅僅剩下了夢。這樣,您就一定會同利益的攫取者一同進入“和諧社會”。在偉大的“市場經濟”的叢林法則中,只有夢能夠與他人的利益“和諧”!夢,就是弱勢群體的“積極性”。而現實利益,則是利潤擁有者的積極性。偉大的“經濟社會”是在利潤擁有者的積極性和夢的擁有者的消極性的共同推動下發展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