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改泡沫,指在資改派主管中國經濟時期,由于奉行以“投資+出口”帶動經濟的發展模式,政府以GDP數字為綱,以房地產為支柱產業,以不斷加大投資力度為手段,從而產能過剩,催生大量GDP泡沫,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并在金融與經濟危機的2009年,為了實現GDP數字的保八目標,不切實際的啟動4萬億經濟刺激方案與十萬億規模的信貸,埋下了通貨膨脹與中國經濟泡沫破滅的炸彈,這一時期的經濟現象,史稱“資改泡沫”。
1、中國成為世界工廠。2002年底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原來過剩的產能被國際市場消化。2003年,國企私有化及醫療教育住房產業化市場化等政策的弊端已經顯露,兩極分化已經十分明顯,在這個時候,中國本來應該逐步開始引導、控制、調整經濟結構,但在錯誤的執政理念上,過于迷信GDP,并以過份的出口補貼和退稅來刺激出口,對產能沒有作宏觀限制引導,因此形成了2003年起的投資與產能擴張高潮,并形成大量的重復投資與重復建設,這直接帶來市場的無序的惡性競爭與大量產能閑置。中國制造業產能過剩到了什么程度呢?就是在世界經濟最為高潮的2007年,產能利用充足率都沒有達到90%,事實上只有80%左右。有一個最形象的說法就是,歐美的經濟危機,最為擔心的不是歐美,而是中國,因為一旦歐美危機,需求下降后,中國的過剩產能無法消化,大量工廠設備閑置,問題比歐美更嚴重,所以造成了皇帝不急太監急的現象。
2003年之后,中國以大豆產業開始,一個個農業領域拱手讓給國際資本掌控,工業原材料定價權掌握在洋人手里,可以說,中國經濟的自主權在很我領域都已經淪喪了。
2、由于發展要錢,GDP數字增長也要錢,因此中國把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樓市從2003年以后,從一線城市到全國范圍內逐步啟動,如果說2005年之前樓市還算基本健康的話,從2006年起,直到2008年危機爆發前,都已經進入瘋狂階段,無論輿論的指責,民怨的沸騰,都改變不了政府以房地產拉動GDP數字的發展理念,房子成為多數中國百姓的一個心病。而在危機發生后的2008年底,由于資改派對危機的根源與本質沒有清醒的認識,政府為了保八的政績需要,不切實際的啟動了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并超常規的投放信貸達到10萬億,其中上半年就投放7萬億。這直接吹大的資產泡沫與樓市泡沫,全國房價水平超過了2008年的歷史頂峰。與此同時,利令智昏的一些房地產開發商,在全國制造出多起拆遷事件,因為房地產造成的“最牛釘子戶”、自焚、跳樓事件也達多起。因為房子的矛盾,引發出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經濟發展策略的失誤,必然導致資本市場的失衡。資本市場的惡意圈錢行為,坐莊操縱行為,無以復加。
3、由于這些錯誤的發展理念,導致政治上的腐敗程度加劇,政府的執政行為開始與民爭利,歷行“掏光養賄”之策略,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2003年以后,由于對政府部門管理的失控,編制實質上被變相擴大,公務員體系過于龐大,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會有了,轟動一時的貴州習水官員群體嫖宿幼女案、重慶官場黑社會事件、河南“你究竟是在為黨說話,還是要為人民說話”、一些高官情色日記門事件,等等官場丑聞,都是在這段時間大量發生,表明整個政府腐敗程度已經極化。由于貪腐成風,加上本身財政上的需求加大,這必然助推了腐敗行為,導致脫離人民群眾,各地惡性社會群體性事件不斷發生,加劇了社會矛盾。
4、中國經濟的畸形發展,造成了國際上對中國的圍堵。第一是,凡屬中國需求大的鐵礦石、銅、石油、基本金屬等,在2005--2008年期間大幅漲價,翻了幾倍,就算在危機后,對于本來可以把握的資源并購良機,也因為錯誤的經濟刺激計劃導致的需求增加,資源并購無一例成功,大宗商品再次沖高。中國因素,與美國危機,成為后來全球通貨膨脹的兩大致命根源。第二是,尤其在金融與經濟危機之后,貿易保護主義之風盛行,目標主要是對準中國。因為中國過于依賴出口的經濟發展模式從根本上不對,大量商品廉價賣給國外,高價賣給國內,犧牲國民福利來補貼全球消費者,不僅擠壓了國外的實業經濟復蘇,而且造成國內民眾的不滿。
由于中國因素主導了危機后經濟的虛偽復蘇,從而掩蓋了世界經濟領域的矛盾,而由于這些深層次矛盾的無法充分暴露與化解,就直接導致了2012年前后的經濟再次危機。對于中國來說,由于投資加大導致惡性通貨膨脹,而投資規模的不可持續,也直接導致了泡沫的破滅。因此2012年前后,資改泡沫必然要破滅了。
資改泡沫的經驗教訓
回顧2008年底金融危機大暴發以來,中國與世界的政治經濟形勢,我們看到,由于管理層錯誤的估計了經濟形勢,在一個錯誤的時間啟動了一個錯誤的經濟刺激與振興計劃,從而使得國家失去了中國在國際上進行資源戰略并購的時機,加重了國內產能過剩的矛盾,延誤了經濟結構調整的最佳機遇,只換來了代價高昂的所謂的經濟復蘇。由于迷信“信心+信貸”能夠換來復蘇,并叫嚷有信心有能力,事實上根本認識不到國際經濟政治形勢的殘酷性,從而終于招來了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浪潮,以及美國的直接挑恤------不知道韜光養晦,只想過大國癮。強出頭唱高調,匆匆忙忙忙拿幾百億訂單來彰顯“信心”,結果是復蘇了別人,就招來了全世界的反感,比如澳大利亞主要是得益于我們而率先復蘇,我們卻屢次在澳大利亞吃癟,在歐洲用幾百億訂單換來的是指責,這種殘酷的教訓,要重來多少次?
其實,只要我們的經濟刺激與信貸投放慢上半年,而在這半年內大致擬定一個經濟結構調整的框架,戰略性的削減部分產能而進行結構調整,再搞定譬如對于力拓等海外資源的戰略并購,這將為中國經濟發展贏得更多主動權,中國的地位會更加顯眼-----因為只要拖是半年,國際形勢沒有中國需求的推動,會更糟糕。在那種情況下,是人家求著中國來推動經濟復蘇,而不是中國求別人了,主客之勢頓易,中國何須拿著物美價廉的商品低價求著別人買,還要受到貿易保護主義的打擊呢?僅僅以一個力拓并購案而言,中國在鐵礦石采購上面就不至于這么被動,不會損失幾千億,而且以后還要損失。這些,都是錯誤的經濟刺激與信貸泛濫政策所結的惡果。
從經濟刺激與信貸泛濫的危機應對處理方案來看,初衷無疑是好的,而錯誤的關鍵在于管理層能力太差,無法正確認清金融與經濟危機的本質,所以出現錯誤的應對,而這個錯誤的應對,種下了未來再次危機的根源。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