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官如何,世間自有公論
民間對清官總有一種割舍不掉的情結。盡管有法學家主張在法治社會這種情結不應提倡,但是,百姓的清官情結卻是綿延不絕,客觀存在。
什么是清官情結?百姓頌揚清官,仇視貪官、昏官的態度就是清官情結。
為什么百姓有清官情結?究其緣由,可簡述如下:
一、清官是什么人。歷史上的清官總是勤于政事,體察民情,廉潔自律,不畏權貴,處事公允,明辨是非,并且目光遠大者;
二、百姓認為,有了清官就是他們的福分,社會就會清風麗日,他們就可以安居樂業,生活就可以不被打擾,身家性命就有了保護傘;
三、社會不能沒有官,有官就有好壞之別。在社會上生活,誰不希望攤上清官,而希望攤上昏官呢?因此,清官情結是百姓對現實世界的一種自然需求,一種現實渴望。清官情結還包含百姓對清官們給社會帶來的福祉的一種感恩。這種情結與愚昧迷信那種不著邊際的夢想有本質的不同。
四、百姓明白,法治社會更需要清官,而排斥貪官、昏官。要知道,“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是由人,特別是由官來執行的。不同的官,處理同樣的事情,執行同樣的法律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甚至產生相反的結果。好的官,經過好的工作,對一件事情的處理,即使有些許不當,百姓也能理解、接受,不至于大小事鬧到北京上訪。好官處理好百姓的事情自然有利于國家、社會、家庭的穩定祥和。因此,法治社會更少不得執法公允,不徇私情的清官。歷史上,被老百姓所頌揚的清官沒有誰是不依照當時的法律辦事的,比如包拯。凡是貪贓枉法、昏聵無能者沒有哪一個成為清官的。事實證明,越是貪官、昏官眾多的時代,百姓就越呼喚清官,清官情結就會越濃重。
無論是人治社會,還是法治社會,清官對于國家、社會、百姓都如此重要,怎能不叫一代代百姓對清官產生魂牽夢繞的情結。
還有一個問題是,百姓相傳的清官、貪官、昏官有根據嗎?如果認真地查查史料,我們就會發現,百姓認定的歷史上的清官和貪官、昏官不是人云亦云,望風撲影,而是有其充分的事實根據的。也就是說,無論這個官員是在位還是下野,是生前還是死后,老百姓的崇拜和仇視并不盲目。比如林則徐,因禁煙而被流放,但百姓是如何紀念他的,大家都知道。這充分印證了毛澤東說的“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的論斷是真知灼見。
還有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唐初魏征、武則天時期的狄仁杰、宋朝的包拯,等等,這些官員在今天仍然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清官,是崇拜的偶像,是他們茶余飯后津津樂道的精神食糧。百姓當中的很多人沒有讀過歷史,僅靠口口相傳,一代一代就讓清官的故事流芳萬古,讓貪官、昏官遺臭萬年。特別是每當提起這些清官,他們總是能津津樂道,講出一二故事,并且在講說的時候,看得出他們的心中充滿了對清官的敬意。尤其是毛澤東主席,老百姓更視其為大救星,那是老百姓心中永恒的神,已經不是清官的概念所能涵括得了的。
這其中的緣由很值得為官者深思。
很明顯,老百姓愛清官,不是愛他們的顯赫官位(有的清官官位很低),而是愛他們的為人,愛他們崇高的人格和官品。
比如,老百姓對司馬光和蔡京就表現的愛憎分明。據《宋史.司馬光傳》載:崇寧元年(1102年)九月,著名權奸蔡京與其賓客將司馬光、文彥博、呂公著、蘇軾、黃庭堅等120余人編入“元祐奸黨籍”,請御書刻碑記之,并立于各州縣。在長安,州府找到石匠常安民——一個普通的老百姓刻碑,而常安民拒絕說:“民愚人,不知朝廷立碑之意,但元祐大臣如司馬光者,天下稱其正直,今謂之奸邪,民不忍鐫也!”
相反,北宋滅亡的同時,蔡京也走到頭了,老百姓是如何對待他的呢?《宋史》載:“欽宗即位,徙(蔡京)韶、儋二州,行至潭州死,年八十。”,“雖譴死道路,天下猶以不正典刑為恨。”老百姓盡管以沒能看到他被明正典刑為憾,但在其充軍發配的路上,卻不賣給蔡京一粒糧和一口飯。在那個時代,交通、通訊十分不便,沒有人發通知和組織,更無人命令,但從繁華的街市到窮鄉僻壤,從驛站旅店到莊戶人家,所有的百姓竟然表現出驚人的同心,把個蔡京活活餓死了。
“人作孽,天知道”,這天就是眼睛雪亮的百姓。你看,如常安民等草民,在大義面前竟然如此是非分明,說明一個官員的所作所為都會裝在老百姓的心里。真可謂:
匹夫有心辨是非,
歷史無聲如清水。
世間正邪自分明,
石工不刻元祐碑。
原來歷史是最公正的法官,而歷史就活在老百姓的心中。他們用質樸的語言為清官樹碑立傳,他們用粗狂的歌聲世世代代傳誦清官的美名。
現在,民間對朱镕基總理稱呼“鐵面宰相”。不論其稱呼是否合適,但是,這個稱呼表明老百姓對朱镕基總理充滿了敬意。這份敬意與朱镕基總理為人正直無私、胸懷坦蕩有著深刻的聯系。
朱镕基總理對腐敗的態度和反腐敗的決心從下面這段話可以證明:“反腐敗要先打老虎后打狼,對老虎絕不能姑息養奸,準備好一百口棺材,也有我的一口,無非是個同歸于盡,卻換來國家的長久穩定發展和老百姓對我們事業的信心。”在會計學院成立大會上,他對會計只有一項要求:“不作假帳”。會計本來就不應作假帳,可在中國因為作假帳與腐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以至于給反腐敗帶來巨大困難,于是他才這樣一針見血地給會計們提出“不作假帳”的具體要求。
朱镕基總理在辭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的告別會上,談到自己“教子”的一句話:“我們再窮也不能拿別人的東西。”這是很樸實的話。用不著太多的大道理,如果我們的官員能夠堅守“我們再窮也不能拿別人的東西。”的這一樸素的信條,何至于貪污腐敗呢?何至于掉腦袋、蹲監牢、誤國誤民,甚至望風逃竄,給自己,給后代留下長久的恥辱呢?
也許,在當今百姓的心目中朱镕基總理就是他們敬重的現代清官。我想憑正直、清廉和堅決反腐敗這些事實,朱镕基總理有足夠的資格名垂青史,至少在老百姓的心中是這樣評價的。這就是世間公論。
清官是人民之福,社會之福,國家之福。我們需要更多的清官。
注:謹以此文代表我的朋友——一群布衣紀念歷史上所有的清官們,尤其是朱镕基總理,讓我們及我們的孩子不要忘記他。
2010年3月3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