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社會上有這樣一個群體,是令國家各級政府十分無奈而又緊張的一個群體:他們曾經是社會主流中的中堅力量,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長和強盛奉獻了青春和熱血,把生命中最好的年華奉獻在捍衛祖國尊嚴和保衛人民安康的光榮使命中。而如今,他們卻奔波、呼號、掙扎、甚至需要紛爭在“解困”的艱難歷程中。他們從社會主流人群淪落為社會邊緣人群,從保衛共和國的功臣和踐行者淪落為社會“不穩定因素”,從“支援和加強地方經濟建設的重要力量”淪落為被剝奪基本勞動權力的失業人群,從“黨和國家干部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淪落為沒有身份、沒有尊嚴、沒有話語權、沒有社會地位、沒有生活保障、甚至沒有申述權利的社會“負擔”,成為改革開放過程中,最無奈又無助的利益犧牲群體,在即將步入晚年、理應頤養天年的時候,確要靠政府救濟和施舍維持基本生計。社會和政府給他們的定義和定位是:企業失業軍轉干部。這是何等的悲哀和荒唐!
他們怎么也無法相信,一夜之間,在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沒有根本改變,社會基本形態沒有根本改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性質沒有根本改變的前提下,這個群體的命運卻發生了根本改變,而且變得面目皆非,變的如此殘酷,變的令人心寒!更令人不解的是:這樣致命的改變,沒有解釋、沒有說明、沒有令人信服的理由、沒有任何法律和政策依據,更沒有公開的論證程序和合法的司法變更程序,就這樣改變了這群本應受到政府褒獎、社會尊重的國防事業建設者們的命運。這是何等的強勢和霸道!
他們已經成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活化石,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轉業軍官群體中的哈哈鏡,成為中國國防史上一段無法回避的灰色記憶,成為后繼者不敢掉以輕心的警示碑。因為他們存在的現實,人們將會謹慎的選擇這個難以終身從事的軍人職業,將會重新評價這個人群的價值取向和從業風險。因為他們后代存在的現實,他們會為了自己的尊嚴、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人生歷程、自己的生存環境、自己的生命價值,不惜一切代價(其實早已沒有任何可以顧忌的東西了)地為自己正名!否則,他們將愧對自己的后人,將死不瞑目。這是何等的委屈和悲壯!
今天,他們看到了希望和曙光,溫家寶總理在中國政府網上與全國廣大網友交流時動情的說,我提出“要讓老百姓活得更有尊嚴”,主要指三個方面:第一,就是每個公民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都享有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自由和權利,國家要保護每個人的自由和人權。無論是什么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第二,國家的發展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第三,整個社會的全面發展必須以每個人的發展為前提,因此,我們要給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讓他們的聰明才智競相迸發。這就是我講的尊嚴的含義。
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的聲音,這是民心所向,這是中國社會民主政治進步的號角,這是中國人民的福音!這樣的執政理念向人們彰顯著黨和政府執政為民的信心和氣魄,傳遞著強大的撥亂反正、理順民愿的決心和意愿。
兩會召開在即,我們有理由相信:企業失業軍轉干部這個群體的問題,應該有一個從根本上解決的機會和辦法了,而這個滑稽而又荒唐的屈辱性稱謂和定義,在使用了近十年的漫長時間后,應該終結了。
反省一下實行了八年多(相當于抗戰)的企業軍轉干部“解困”政策,為什么收效甚微,原因就是沒有查處和追究給這個群體造成困難的主要源頭和理由,沒有在根本上糾正和解決企業軍轉干部合理使用和合理安置中存在的問題。更何況,“解困”這種初級階段的標準和要求,八年一貫制未有任何改變,是否和目前國家財力、社會財富合理分配相對應?是否和科學發展觀相適應?是否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公平、公正?是否體現了國家對軍轉干部一貫的安置政策?是否體恤到當事人的經歷、情感和尊嚴?這些疑問是該有個權威的答案和結果了!
找回失去的尊嚴,是一種痛苦而又煎熬的歷練過程,是需要自信和百折不撓的堅持,感謝黨中央、國務院,感謝溫總理,給了我們堅持的理由和動力。曙光初現,陽光普照近在眼前!「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