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轉基因爭論中需要明確的幾個問題
一、轉基因主糧可能已經開始大面積種植
從農業部批準轉基因主糧水稻和玉米大面積推廣時起,張啟發們就如太監重新可以做男人一樣興奮,馬上就狂妄地說“5年內擺上人民的餐桌”。從他的這一句話可以明確顯示以下幾點:一是早間網上說的湖北早在幾年以前就在種植轉基因水稻一事情況屬實。這就說明他本人知道國家沒有允許之前就已經違規進行了商業化種植。二是品種名稱是國家在進行品種審定以后才給定的,在這之前一般只有代號。現在名稱已經出來了,意思就是說這兩水稻品種和一個玉米品種已經通過了國家或者省種子管理部門的審定。三是一個品種只要通過了國家的審定,在國家規定的范圍內就可以任意推廣,直到國家通告終止該品種推廣時才停止。
二、對“減少農藥用量、增加糧食產量、不會污染環境”的質疑
只要在農業大專院校認真學習過農學專業的人士都清楚,水稻、玉米都是種植在田間(大田)的糧食作物,都是“多災多難”的作物。意思就是在其整個生育過程中要經受多種病害、蟲害(地上、地下)、農田雜草、鼠害等生物危害和干旱、風災等多種自然災害的侵害。其產量的高低既要取決于“土、肥、水、種、密、保、工、管”,也要取決于其它多種災害的大小。作物產量性狀是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數量性狀,其高產、穩產性能受多種因素控制。因此,張啟發們所鼓吹的只要采用轉基因農作物品種就可以“減少農藥用量、增加糧食產量、不會污染環境”等,純粹是一個外行人說的話,或者是一個忽悠外行人的話。下面逐一說明。
1、“減少農藥用量”
轉基因水稻所轉的BT基因只對鱗翅目昆蟲有防治效果,對其它害蟲沒有任何作用。按照生態學的基礎知識就可以知道,當人們抑制(或消除)了一種害蟲的發生,必然騰出時間和空間,這時其它害蟲或生物就有可能補位,占據這一時空,其它害蟲就可能成為優勢種群,其危害性可能比先前抑制的鱗翅目昆蟲還要大。只是就這樣的結果不是一年、兩就能夠完全表達的,有的要經過4、5年才能夠完全表達。
退一步說,鱗翅目昆蟲在一年的發生情況跟當地當年地氣候變化有很大的關系:氣候適合就大發生,氣候不適合就少發生或者達不到防治標準,可以不進行藥物防治。
2、“增加糧食產量”
轉基因水稻所轉基因全是控制質量性狀的基因,根本沒有辦法轉控制水稻、玉米產量的數量性狀基因。因此,對轉基因品種提高水稻、玉米產量一說,純粹屬于扯淡!!我認為,他們所說的提高產量,是減少螟蟲危害對產量所造成的損失,謂之增產。就類似于進行私有制改革時說的減員增效一樣。
3、“不會污染環境”
水稻天然異交率為1%。但是要知道一畝水稻田中有20萬穗水稻,就按1%計算,轉基因水稻田周圍的禾本科植物,會有多少被異交?會有多少導入轉基因水稻的BT基因?這些研究張啟發們搞了嗎?在哪些地方做的?由誰做的?有什么樣的試驗結果?什么都沒有。就象吃了偉哥一樣,打胡亂說!可悲的院士!
玉米就不說了,就是更高了,對環境更不友好了!!!
以上幾點,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歡迎廣大專業人士加入討論。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