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應胡總書記的號召,毫不動搖地加快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全國人大代表、聯想董事局主席柳傳志,在2009年“兩會”上提出“政府收繳一半國企利潤以增加居民消費”。這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更不是非份之妄想,這是我國的憲法和法律所賦予的正當權利。
“要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使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部署更加符合實際、更加符合群眾要求。”總書記胡錦濤的話言猶在耳。一個對于保民生、促發展、保穩定、促和諧有著重大意義;民之所需、民心所望;社會經濟生活中再正常不過的正當要求-----企業向所有者分紅,又有什么可質疑的!既然國有企業的所有者是全民,那么國有企業向全民分紅難道不也是天經地義嗎?又有什么可以借口推脫的!
u 國企利潤向全民分紅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國有企業最近的三年平均利潤為1.2萬億,按每年向社會分紅0.5萬億元,如果一直分下去,再按5%的利率進行折現,那么相當于一次性向全體中國百姓放發10萬個億元人民幣消費紅包。這不是憑空想象,是按照永續年金現值的公式A/I算出來的。
國有企業向全民分紅可以有力地促進社會消費的增加,社會消費的增長可以使企業更好的盈利,企業盈利的增加又可以向社會提供更多的分紅,這是一個不斷良性循環的發展過程。如果國有企業利潤留在企業內部或者留在國資委內部,就起不到這樣良性循環的作用。如果國資委收繳之后用來投資,和留在企業進行投資沒什么本質區別。而且不繼續投資就起不到拉動經濟的作用。
在當前金融風暴之下,無論是依靠投資拉動經濟,還是漲工資都容易使經濟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而且漲工資還將使企業經營面臨更大壓力,因此都只能解一時之需,難以根本改變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對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的加大投入雖然也有助于刺激內需保增長,但這部分投入見效時間太長,遠水解不了近渴。
另外,全民分紅在拉動內需方面由于能惠及每個公民,具有非常精細的渠道,受益非常均等,有利于營造一個公平的經營環境,避免了經濟發展在時間和范圍上的忽熱忽冷。這也是其它拉動內需手段如基礎建設、招商引資等所不具備的。
因此,當前應對金融危機,拉動內需,振興經濟,全民分紅無疑是最適合中國的方案!
u 國有企業全民分紅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雖然我國的國有企業從形式上一直沒有分紅,但在歷史上一直以職工福利和社會福利的形式在向社會進行著實質上的利潤分配。國有企業真正未分紅的歷史只有在朱镕基總理宣布國有企業三年脫困之后的短短不超過十年的時間。
占主導地位的公有制企業未能分紅,一方面使企業的盈利留在企業內部無法進入社會形成購買力,導致社會內需不足,另一方面使企業資金充裕,投資旺盛,造成局部經濟過熱。日積月累,就會產生通貨膨脹與內需不足兩種特征重疊的現象。經濟越發展,企業盈利越多,這個問題越突出。這種現象是在過去經濟發展歷程中得到印證的。
這種矛盾的存在給我國的宏觀調控管理帶來極大的難度,使我國的調控政策經常在刺激經濟與控制通脹之間周期性頻繁轉換,如履薄冰。遠的不說,就說金融危機以來,我國開始實行低利率的寬松的貨幣政策,并不斷調低銀行準備金率。但時隔一年,經濟剛有起色,還遠未達到真正好轉之時,通脹來臨的征兆卻已十分明顯了,央行不得不再次調增銀行準備金率。雖然國家一再重申寬松的貨幣政策沒有改變,但已很明顯的流露出高層對通脹的憂慮。
國有企業利潤直接分配給全體公民一方面可以非常直接迅速地拉動需求,促進經濟增長;另一方面又可以減少企業內部資金留存,防止企業投資主導的通貨膨脹,因而兼有促進經濟與抑制通貨膨脹二者同等效果。
可以這么說,只要國有企業利潤不實現社會化的分紅,中國經濟就不會真正健康發展!
u 全民分紅是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的最佳措施。
國企利潤直接分配給全體公民,并沒有改變社會中流通貨幣的總量,改變的只是貨幣分配的方向。企業的利潤是企業創造社會價值的體現,公民得到的貨幣與社會中的財富是相對應的,公民多消費一點,企業相應就少消費一點。這樣,全民分紅使百姓得到的收入才是真正的財產性收入。
而全社會普遍提高工資水平、及政府通過財政支出發紅包消費券并不能提高百姓的財產性收入。因為通過行政手段全國性大范圍短時間的增發工資等,向社會中投放的貨幣與社會中創造的財富并沒有掛鉤,也就是說購買力的增加與社會供應并不同步。這樣增發的工資只不過向社會中多投入了一部份貨幣,只會造成貨幣貶值,從而轉化成為物價上升,使拉動內需的效果化為無有。這也是歷次加薪時社會反映的實際情況所驗證的。
因此,從這個方面也證明了國有企業的利潤如能實現全民分紅,是增加普通百姓財產性收入、拉動內需的最佳的措施。
u “公有制+全民分紅”是順應科技發展的必然結果
科技的發展在帶給人類福音的同時,也在使就業崗位不斷的縮減。工業的發展曾為社會提供了成千上萬個就業崗位,但工業自動化的發展使無數的傳統工人陷入了不可恢復的失業狀態,未來信息及智能技術的發展也將使無數白領的地位岌岌可危。
我國在70年代前能找到一份工作就意味著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來源和終身的保障,但到了80年代,改革開放了,社會發展了,提供給工人的崗位卻越來越少了,到了90年代,即使一度緊俏的白領們找工作也一年難于一年。這不能歸結為我們中國的經濟還不夠發達,看看所謂的發達國家美國的發展歷史,你會總結出同樣的規律。
政府總是想盡千方百計讓企業提供盡可能多的就業崗位,但科學與技術發展的車輪卻是任何政府都阻擋不住的。先進技術、先進設備替代人工的步伐也是任何人都阻擋不住的。一個政府能為了留住幾十個清潔工的崗位而拒絕一臺機械清潔車嗎?因此,無論是通過增加就業來發展經濟,還是通過發展經濟來增加就業的想法在一個階段是可行的,但放在整個歷史發展進程中是徒勞無益的。
怎么辦?要想保持社會的穩定,只有使人們共同受益于科技的進步,即建立起利益共享機制。具體來說,社會保障可以起到部份作用,但企業分紅則更為恰當,尤其是覆蓋面最廣的國有企業全民分紅是最適合不過的。
未來社會中,我們無需在提高企業經濟效益與保就業兩者中左右為難,無論企業如何壓低人工要素成本,如何裁員,只要企業能將壓縮成本所帶來的盈利最廣泛地分配給社會,那么即使所有工作都由機器人生產線來完成,我們社會中每個人照樣衣食無憂!
u 公有制經濟+全民分紅是經濟終極發展的必然結果
從經濟運行的規律來說,如果社會貧富差別過大,財富嚴重積累在少數人手中,將會導致社會經濟循環停滯,從而產生經濟危機。而市場經濟中的叢林法則是大的資本家和大的企業占有更大的生存優勢,也更容易獲得財富,從而使整個經濟生態失衡。
所以現在西方國家也在研究學習《資本論》,想盡千方百計把自身的弊端降為最低。反托拉斯法、社會福利制度、鼓勵捐贈、個人收入調節稅、遺產稅、財產稅等都是為此,不但通過法律手段防止企業獲取壟斷地位,并普遍采取市場經濟之外的各種措施對財富進行再分配,促進社會消費,避免社會財富過度集中、沉淀,以達到經濟持久健康發展的目的,形成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個人,強制與公益等多渠道多層次分配方式。甚至連他們的股票交易市場也在體現著這種理念,盡可能使企業向社會分紅,并向社會最大范圍內分紅。因此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在過去的近幾十年內經濟波動的幅度并不很大。 但西方國家畢竟是私有制為主的資本主義,國家的調節措施雖然一定程度上延緩了貧富分化的速度,卻無法控制貧富分化的最終程度,因此自身只能延后病情的發作,而不能根治。這次金融海嘯實質上仍然是傳統的經濟危機的新的爆發方式。在過去幾十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社會貧富分化已經到了極點!一般百姓負債累累,大銀行家們富可敵國。這是它們私有化的制度自身無法解決的。
因此只有公有制經濟才是根除嚴重貧富分化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公有制經濟占主導地位可以使國民經濟永遠處于國家可控范圍之內,而全民分紅機制又像遍布整個國民經濟的毛細血管,永不停止地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著新鮮的營養和動力。社會需求永遠與企業供應相關聯,企業有巨額盈利,社會就會有巨額需求。永遠也不會發生所謂的“生產過剩”現象。
一個國家要想實現全民分紅或全民福利,就必須發展公有經濟(或公共經濟)。與資本主義國家之相比,我們應該是多么幸運,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給我們的國家留下一筆無比寶貴的財富:公有制!公有制經濟并不是要完全消除貧富差別、平均主義吃大鍋飯,更不是取締市場經濟,實行計劃經濟。我們應該利用市場調節的效率,來實現企業的最大盈利,然后把這些盈利通過全民分紅機制公平地分配給全社會,從而產生新的社會需求。
對于中國來說,全民所有制+全民分紅是最恰當不過的社會發展模式。
u 國有企業利潤全民分紅是一盤很大的棋
國有企業利潤全民分紅可以使全體人民的利益協調在一起。可以完全拋棄唯GDP論,真正建立起科學發展觀。可以使中國的經濟發展拋開就業的限制,不再局限于本土投資,而進行全球布局。
改革開放30 年來,我國的經濟一直處于高速增長狀態。但我們整個國家的財富一直處于流失狀態,內需不足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我們幾乎耗盡了富饒的自然資源,破壞迨盡了美麗的自然環境,我們幾代人的辛苦勞動與低消費,到現在仍沒換來“發達”的標簽。
西方國家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經濟增長一直處于一個很低的區間之內,甚至是負增長,但是我們看到他們生活很艱難了嗎?我們看到了什么?我們看到了低通脹,高收入,高福利,低物價,環境優美,天堂般的悠閑生活。奧秘在哪里?是因為它們都貼著“發達”的標簽?命該如此?還是因為歷史上積累了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與財富?
都不是!!奧秘就在于,它們利用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跨國公司通過所謂的“國際分工”將利潤輸入到母國,為工作崗位提供源源不斷的高收入來源;再通過不平等的“自由貿易”為它們提供低廉物美的生活必需品,維持它們的低物價,低通脹;然后通過政府債券稅收等等維持它們“優越”的高福利社會保障制度;同時通過跨國分工將污染環境,壓榨勞工,利潤微薄的環節放在發展中國家,享受著高收入,過著天堂般的悠閑生活。讓我們做著它們的國際奴工,還對我們說那一切是因為它們的制度優越。
而我們一旦建立起全民分紅機制,就不必局限于境內外的地域限制,也不必為是否“保八”而絞盡腦汁,也不必為“低碳”而左右為難,也不必為了招商引資而各地相互競爭,國有企業可以放開手腳進行全球性的布局,并通過分紅機制使全民共享。
不遠的將來,我希望看到這樣一番景象:中國的企業遍布海外,所有中國企業的利潤從世界各地源源不斷流向中國。中國可以沒有GDP,但中國卻擁有自然公園般美麗的家園;中國人可以沒工作,但中國人卻可以過著天堂般悠閑的生活。中國享受著世界經濟發展的成果,而不是世界享受著中國!
u 全民分紅機制建立本身就為宏觀政策精細化調控打下了難得的基礎
我們大家都知道,要想灌溉先得修好水渠。為什么我國的很多宏觀政策往往在執行中走了樣,效果打了折,這是因為我們的水渠沒修好,基礎不完善。就拿美元來說吧,美元可以做到持續大幅貶值,而人民幣卻不敢去做。為什么?因為美國在市場分配之外,可以通過社會保障體系、政府補貼、捐贈等再分配渠道,使國民得到一部份額外收入。這樣美元貶值后,如果每人再補貼一部份收入,每人的相對收入還等于是不變。而美國之外美元的持有人手中的鈔票卻是實實在在發生了貶值。如果人民幣貶值,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老百姓手中持有的人民幣全部貶值!不但毫無意義,反而所冒風險巨大。
正因為美國有這樣類似非常完善的基礎制度,所以美國可以將很多宏觀調控手法運用得揮灑自如,淋漓盡致,為本國人民篡取盡可能多的利益。同樣道理,我們總是煞有介事地進行這樣那樣的宏觀調控,比如利率、存款準備金等,其實也就是充當擰擰水龍頭角色。看起來管理層也很累,但豈不知別人也是同樣擰水龍頭,其效果卻是不一樣的,別人是精細化的滴灌,我們是漫灌,效果可想而知。
全民分紅賬戶因為具有唯一性,將來還可以進一步作為精細化社會管理的基礎,也可以作為稅收制度改革及反腐的監管賬戶,全民分紅渠道的快捷性與精確性還可以使其用作扶貧賑災的快速發放通道等等,不一而足。
全民分紅機制一旦建立起來,不管有沒有紅利可分,對于中國而言,都是開創了一個新時代,必將會為未來的宏觀調控政策帶來更大的施展空間。
u 全民分紅不會使國有企業實力削弱
全民分紅使人民重新認識到國有企業的重大意義,人們對國有企業的種種批評將會轉化為對國有企業的呵護,從而激發增強與壯大國有企業的呼聲與訴求。
只要人民百姓重新認識到國有企業的重要意義,全民分紅不僅不會使國有企業實力削弱,反而會將會國有企業實力不斷增強,因為政權在國家手中。
國企利潤全民分紅還將使人民百姓增強國企的主人翁意識,加強對國有企業的監督管理;還將使國企的經營管理者更加清楚自身的使命感,從而增強自身的責任意識;還將使國有資產的監管部門所擔負的責任更加清晰具體。
u 國有企業全民分紅與國有企業股份分配給全民有所不同。
比如說大家在一起共同種一塊地,那這塊地是大家集體的,如果每年按自然人分配土地上產出的糧食果實。這是非常自然的正常訴求,但有人提出要把土地按人劃成“份”,表面看起來每個人享受的權利沒什么變化,但實際上已為自由轉讓掃清障礙,為少數人獲得這塊土地的控制權埋下了伏筆。
因此,國有企業股份分配給全民是一種將國有企業私有化的行為,若干年之后,國有企業將與其它股份制企業沒什么區別。
而全民分紅只與公民身份有關,從而保留了國有企業的全民所有制性質。國有企業全民分紅并不會將國有企業私有化,也不會瓜分國有資產,而是一種正常的企業行為。
u 全民分紅尤其對于處發展階段的中國具有更為重大的意義
中國的經濟目前處于發展階段,特別是農業承擔了我國為數眾多的人民百姓的生存問題,由于自然災害頻發,以及市場波動等因素,我國的農業經濟是非常脆弱的,甚至工業從整體上來說也仍很薄弱。
全民分紅相當于實現了全民低收入補貼。以2007年國有企業實現利潤1.62萬億元為例,如果分紅的比例為40%,則每人大致可以分五百多元,三口之家可以分一千五百多元。雖然不多,但可以使無數青年得以上起大學,無數患者得以康復,無數家庭得以改變命運!
就拿這次發生于美國的金融海嘯來說,如果發生在我國,由于社會保障體系及福利制度不完善,一旦有大面積的企業破產倒閉,立即會有大批的百姓處于生活困難之中而無法生存,嚴重情況下還會產生社會動蕩。我們在批評別人的消費習慣之余,是否也清醒意識到了自身所處的危險呢?
全民分紅使國有企業成為全體國民永久的福利源泉,還有助于使全民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盡早順利普及,使中國社會早日實現幼有所養、老有所扶、孤弱病殘皆有所依,經濟發展全民共享的和諧社會。
國有企業全民分紅還可以提升國家與民族凝聚力,有助于國家統一大業。國有企業全民分紅有助于環境的保護,可以使地方政府不再為經濟發展而破壞環境,可以使百姓不再為生存而破壞家園。
全民分紅解決的不僅僅是經濟問題,更能有效地解決政治、文化、教育、醫療、道德、環境保護、社會治安等各方面存在的問題,使我們的社會及生活品質產生質的飛躍,所有優點不能一一盡舉。
u 將國企利潤直接分配給全體公民并非不具有操作性
恰恰相反,現有的技術為這一措施的實現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我們可以建立起戶籍制度,我們可以建立全民社會保障制度,為什么就不可能建立起全民分紅制度?
國企利潤分紅可以直接借用醫療保險或養老金賬戶,經人大或國務院批準分配比例,由國資委或財政部每年統一收繳國企利潤,下撥到縣或鄉一級民政部門進行統一發放。為防止舞弊,專款專戶管理,每次發放必須有本人或監護人的簽字回執,審計部門事后進行監督。由于每年就發放一次或兩次,因此要比發放養老金的工作量小的多。而且可以分區域設試點逐步推進。總之只要下決心施實,技術上的困難絕不應該成為我們選擇放棄的理由。
全民分紅唯一負面影響就是抬升了勞動力成本,削弱了本土工廠的國際競爭力。但是進一步說,我們提高國際競爭力的本身目的不就是為了增加百姓收入,提高大眾的生活水平嗎!以損害大眾正當合理利益去提高所謂的國際競力的做法還值得去爭辯嗎?再說,事實上真正削弱我國競爭力的是來自國內同行相互間的惡性競爭而非其它。而且如能實現跨國布局與全民分紅,這一位負面影響完全可以彌補。將真不知會有什么站得住的理由能否定國企最終向全體公民個人分紅!
當前的中國經濟已經經歷過一個漫長的量變的過程,而處在一個戰略選擇的十字路口。無論現實需要還是歷史的選擇都需要我們做出全局和戰略性的布局。
無論采取何種拉動內需,刺激經濟的措施,人們終究會發現全民分紅是最為恰當的!國有企業的利潤無論怎樣使用,人們也終究會發現全民分紅發揮的作用是最為重大的!
全民分紅將是中國戰略轉型的必由之路!
作者:畢德琪
EMAIL:[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