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紙幣理論
——試用紙幣理論說明現實(1)
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了什么?為了認識我們的社會現象。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社會現象的關系是什么?就是馬克思科學地闡明了社會現象的來龍去脈,指明了社會現象的產生的原因以及社會現象的必然的發展運動規律。馬克思發現的社會現象的運動規律和哥白尼發現的地球圍著太陽轉動的運動規律,和牛頓發現的萬有引力的運動規律一樣科學,是自然的、不可改變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正像人類認識地球的運動時,離開了太陽中心說就會陷入迷惑之中,正像人們認識宇宙的運動時離開了萬有引力就會一無所知,當我們認識復雜的社會現象的運動時,離開了馬克思的的理論就會進入五里云霧之中辨不清東西南北,找不到出路。
馬克思的理論核心就是:資本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災難,消滅資本主義是人類發展的唯一途徑。馬克思的《資本論》就是揭露資本主義在社會中如何產生、如何發展、如何消滅的運動過程。《資本論》前提條件是:第一,商品生產占統治地位,不僅一切產品是商品,勞動力也是商品。第二,貨幣是金貨幣。第三,以當時英國的資本主義發展的材料為根據。
眾所周知,貨幣作為紙幣成為唯一流通手段是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才成為現實,在馬克思時代沒有出現。但是馬克思按照金貨幣的運動規律(也就是價值規律),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作用(五大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儲藏手段、支付手段、國際貨幣)的發展,必然要發展到沒有價值的紙幣。因為紙幣沒有成為唯一流通手段,馬克思沒有對紙幣做系統的研究,所以,當我們生活在紙幣成為為一流通手段的時代,似乎就從馬克思的理論中找不到對紙幣的運動規律的理論,并因此得出馬克思主義過時了。我們總是按照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用金貨幣的規律,認識解決我們現在的紙幣,這種認識毫無疑問是牛頭不對馬嘴。正如我們認識資本的時候總是把資本當做商品來認識(資本是從商品交換中產生出來的,但是它并不是商品而是資本),我們現在認識紙幣的時候總是把紙幣當做金貨幣來認識(紙幣是從金貨幣的運動中產生出來的,但是它并不是金貨幣而是紙幣)這樣的認識能不問題嗎?
商品有商品的運動規律,商品發展為資本,一方面要遵守商品的運動規律,另一方面也要遵守資本的運動規律。資本和商品的本質區別是:商品僅包含價值而資本包含剩余價值。這里重要的是認識資本的運動規律。金貨幣有金貨幣的運動規律。金貨幣發展為紙幣,一方面要遵守金貨幣的運動規律,另一方面也要遵守紙幣的運動規律。紙幣和金貨幣的本質區別是:金貨幣按照價值規律發生作用,紙幣不按照價值規律發生作用。
現在的問題是,馬克思雖然沒有對紙幣進行系統的研究,是不是就沒有對紙幣做出指示呢?回答是肯定的。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對紙幣做了簡單的但是深刻的指示,這就是:紙幣的交換價值隨著紙幣的數量的增加而貶值,商品的價格隨著紙幣的數量的增加而上漲。馬克思說:“商品價格的隨紙票數量的增減而漲跌(這種現象發生在紙票成為唯一流通手段的地方),不過是被外力機械地損傷了的法則——流通中金量決定于商品價格、流通中價值符號量決定于它在流通中所代表的金鑄幣量——由流通過程所強制貫徹。因此,從另一方面說,不論多少紙幣,都可以被流通過程所吸收,同樣地被消化掉,因為,價值符號不論帶著什么金招牌進入流通,它在流通中總是被壓縮為能夠代替它來流通的那個金量的符號。
在價值符號的流通中,那支配實在貨幣在貨幣流通的一切法則似乎都反過來了,顛倒過來了。如果說,金的流通是因為金有價值,那么,紙票的有價值是因為紙票流通。如果說,已知商品的交換價值,則流通中的金量決定于它自己的價值,那么,紙票的價值決定于流通中紙票的數量。如果說,流通中的金量隨商品價格的漲跌而增減,那么,商品價格似乎是隨流通中紙票數量的改變而漲跌。如果說,商品流通所能吸收的金鑄幣有一定的數量,因而流通中的貨幣量的交替地發生緊縮與擴張乃是必然法則,那么,似乎紙票不論多少都可以納入流通。如果說,國家發行鑄幣只要低于名義內容百分之一克冷就已經是貶低了金銀鑄幣和損害了它當做流通手段的機能,那么,國家發行那種除了金屬的鑄幣名稱以外連金屬的什么都沒有的無價值的紙票,倒是作了完全正確的措施。如果說,金鑄幣顯然只有在商品價值本身用金量計算或表現為價格的時候才代表商品價值,那么,價值符號似乎直接代表商品價值。由此可以明白,那些片面地、根據強制通用的紙幣流通來研究貨幣流通現象的觀察家,必然對貨幣流通的一切內在法則發生誤解。實際上,這些法則在價值符號的流通中,不僅顛倒了,并且消失了,因為,當紙幣以適當數量發行時,紙幣所完成的運動并不是它當做價值符號所特有的運動,而當它當做價值符號所特有的運動,不是從商品形態變化直接產生出來的,倒是從紙幣與金的正確比例的破壞中產生出來的。”
我們現在的任務就是:把馬克思關于紙幣的規律和改革開放中的社會現象聯系起來,認識這些現象,說明這些現象。這就是我們常常說的理論聯系實際。
勞動者
2010年2月22日
附文:
消滅貨幣的理由(4)
——馬克思的紙幣論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中對紙幣作了論述,對我們認識當今全世界各國的紙幣,具有指導性的意義。
我把全段一字不差地摘錄如下:
“我們在這里講到的紙幣,僅僅是指國家所發行的強制通用的強制通用的紙幣,國家的這種干預,似乎廢棄了經濟法則。國家,在規定造幣局的價格上,不過是對于金的一定重量起一個教名,在貨幣鑄造上,不過是對金加上它的印記,現在,表面看來,卻是通過它的印記的魔術,把紙變成了金。因為紙票有強制通用的效力,所以誰也不能阻止國家任意把大量紙票硬塞到流通中去,并在它們上面印上任意的鑄幣名稱,如一鎊、五鎊、二十鎊。紙票一經進入流通,就不可能再脫離流通,因為國境界牌既阻止它們流出,而它們在流通過程之外,一切價值——不論使用價值或交換價值——都喪失。離開了它們的機能的存在,它們將變成一文不值的廢紙。可是國家的這種權力,純粹是個表面現象。國家雖然可以把任意數量的紙票印著任意的鑄幣名稱投入流通,可是它的控制同這個機械動作一起完結。價值符號或紙幣一經為流通過程所掌握,就服從于它的內在法則。
如果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額是1400萬金鎊,而國家把2億1000萬張名為一鎊的紙票投入流通,則這2億1000萬張就變成1400萬鎊金的代表。這就好比是國家把鎊票來代表其價值只等于金的1/15的別一種金屬,或者把鎊票來代表其重量只等于從前1/15的金。除了價格標度的名稱有改變外,什么也沒有改變,而這種名稱自然是人為的,無論它的改變直接是鑄幣含金量改變的結果,或者間接是依照一個新的、較低的價格標度所需要的分量增發紙票的結果。‘鎊’的名稱現在既然是指只相當于以前1/15的金量,一切商品價格就會增加到以前的15倍,于是2億1000萬張鎊票,事實上就會同以前的1400萬鎊一樣,全部都成為必需。價格記號的總數增到幾倍,每一記號所代表的金量就減到幾分之一。價格的高漲不過是流通過程的反作用,流通過程強制著價值符號去等于它們所代替著流通的那個金量。
在英法兩國政府使貨幣貶值的歷史上,我們一再看到價格不是依照銀鑄幣貶值的比例而高漲。這種情況,不過是因為鑄幣是不是依照貶值的比例而增加,就是說,金屬含量較低的鑄幣的發行量,還不足以讓商品交換價值從此以后用成色較低的金屬做價值尺度來計算,并用適用于這種較低尺度單位的鑄幣來實現。這一點解決了洛克與朗斯的爭論中沒有解決的困難。價值符號——不論是紙或貶值的金銀——對于按造幣局價格計算的金銀重量所持的比例,不是決定于這些符號本身的物質,而是決定于它們存在于流通中的數量。這個比例難于理解之點,就在于貨幣在當做價值尺度和當做流通手段這兩個機能上,不僅受相反的法則所支配,而且這些法則似乎是同這兩個機能的對立的性質矛盾的。在它的當做價值尺度的機能上,貨幣只當作計算貨幣來用,而金只當作觀念上的金來用;對于這個機能,貨幣的自然物質有決定意義。交換價值用銀計算或表現為銀價格,自然與用金計算或表現為金價格完全不同。相反,在它的當做流通手段的機能上,貨幣不僅是想象中的,并且必須當做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與其他商品并存;對于這個機能,它的物質倒變得無關重要,而一切決定于它的數量。對于尺度單位來說,有決定意義的是它倒底是一磅金、一磅銀、還是一磅銅;而使鑄幣成為這每一種尺度單位的適當體現者,倒只是它的數量,不論它自己的物質究竟是什么。但是,就只是想象中存在的貨幣而論,一切決定于它的物質實體,就感覺上存在的貨幣而論,一切決定于觀念上的數的比例,——這一點,是與人類的常識相矛盾的。
這樣看來,商品價格的隨紙票數量的增減而漲跌(這種現象發生在紙票成為唯一流通手段的地方),不過是被外力機械地損傷了的法則——流通中金量決定于商品價格、流通中價值符號量決定于它在流通中所代表的金鑄幣量——由流通過程所強制貫徹。因此,從另一方面說,不論多少紙幣,都可以被流通過程所吸收,同樣地被消化掉,因為,價值符號不論帶著什么金招牌進入流通,它在流通中總是被壓縮為能夠代替它來流通的那個金量的符號。
在價值符號的流通中,那支配實在貨幣在貨幣流通的一切法則似乎都反過來了,顛倒過來了。如果說,金的流通是因為金有價值,那么,紙票的有價值是因為紙票流通。如果說,已知商品的交換價值,則流通中的金量決定于它自己的價值,那么,紙票的價值決定于流通中紙票的數量。如果說,流通中的金量隨商品價格的漲跌而增減,那么,商品價格似乎是隨流通中紙票數量的改變而漲跌。如果說,商品流通所能吸收的金鑄幣有一定的數量,因而流通中的貨幣量的交替地發生緊縮與擴張乃是必然法則,那么,似乎紙票不論多少都可以納入流通。如果說,國家發行鑄幣只要低于名義內容百分之一克冷就已經是貶低了金銀鑄幣和損害了它當做流通手段的機能,那么,國家發行那種除了金屬的鑄幣名稱以外連金屬的什么都沒有的無價值的紙票,倒是作了完全正確的措施。如果說,金鑄幣顯然只有在商品價值本身用金量計算或表現為價格的時候才代表商品價值,那么,價值符號似乎直接代表商品價值。由此可以明白,那些片面地、根據強制通用的紙幣流通來研究貨幣流通現象的觀察家,必然對貨幣流通的一切內在法則發生誤解。實際上,這些法則在價值符號的流通中,不僅顛倒了,并且消失了,因為,當紙幣以適當數量發行時,紙幣所完成的運動并不是它當做價值符號所特有的運動,而當它當做價值符號所特有的運動,不是從商品形態變化直接產生出來的,倒是從紙幣與金的正確比例的破壞中產生出來的。”
我覺得當今全世界,中國改革開放正是以毫無價值的紙幣,進行無休止的用錢賺錢的活動,從馬克思上述關于紙幣的論述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用紙幣發展經濟不僅破壞了價值規律,而且破壞了社會的經濟!所以我們要徹底弄清紙幣的運動規律!
勞動者
2009年12月18日
消滅貨幣的理由(5)
——理解馬克思紙幣論(一)
一個多世紀以來,自從紙幣和金本位脫鉤以后,世界資本主義就是用紙幣在全世界范圍內實現用錢賺錢的活動。中國的改革開放同樣是用紙幣實現用錢賺錢的活動。雖然紙幣是以金鑄幣(也就是貨幣、金貨幣)的代表來到世間,但是,它現在已經不是按照金鑄幣的流通規律在資本主義的經濟中發生作用,而是以紙幣的流通規律在資本主義的經濟中發生作用。所以,當我們認識資本主義的生產、生活、現狀和前途的時候,就不能以貨幣規律、價值規律來分析,而是應該以紙幣的規律來分析。
馬克思分析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的時候,明確表示他是以金貨幣為核心分析資本主義,然后得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結論。而馬克思對紙幣的論述,卻很少。紙幣在馬克思時代已經使用,但是還沒有出現紙幣成為唯一流通手段的實踐。所以馬克思只能根據金貨幣以及它的代表紙幣當時出現的現象,做出他的判斷。由于我沒有時間,不能夠認真地從馬克思的著作中找出對紙幣的全部論述。我僅僅看到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對紙幣的論述。這段論述盡管很短,但是分析的卻很全面,準確。這種準確性就表現在,雖然紙幣和金本位脫鉤或者說紙幣成為唯一流通手段是近100年的事情,可是馬克思在150多年前就預見了現在的紙幣的活動規律。所以當我們認識當前紙幣的作用的時候,離不開馬克思的紙幣論。
現在資本主義、帝國主義(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所謂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中使用的貨幣,不是金鑄幣,不是金本位的紙幣,而是完完全全的和商品對立的、由國家任意發行的、毫無價值的紙幣。這種紙幣成為唯一的流通手段。這個事實是任何人都否定不了的!但是,無論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學家,還是中國的經濟學家,他們分析世界經濟問題的時候,分析中國經濟問題的時候,總是把紙幣看成是貨幣,看成是金貨幣,看成是金鑄幣的代表。在這種情況下,自然就要從馬克思的《資本論》中尋找理論根據。殊不知馬克思的《資本論》說的是金貨幣、金鑄幣。金貨幣、金鑄幣的流通規律就是馬克思分析資本主義的理論根據。馬克思沒有用純紙幣的規律分析資本主義,所以把馬克思主義的金貨幣規律和現在的經濟活動聯系到一起,就必然得出馬克思的的理論是不適合于現實情況,就會得出馬克思主義過時了的結論。
現在當我們把馬克思的紙幣論和現實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就會準確地認識世界資本主義的各種經濟現象,我們就會認識改革開放中的各種經濟現象。當我們認識了這些經濟現象的時候,我們就能夠知道世界的前途在哪里?我們就能夠知道中國的前途在哪里?我們就能夠知道世界無產階級、中國的無產階級要像人一樣生活的的道路在哪里?
學習馬克思的紙幣論,掌握馬克思的紙幣論,用馬克思的紙幣論分析世界分析改革開放就是我們當前最緊迫的任務!
勞動者
2009年12月19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