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種植轉基因主糧問題,不單是食品安全問題,而是一個重大政治問題,必須要引起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其實在這個問題上,許多業內專家早已提出了反對意見,但只是在學術方面,不敢向中央直言,因有把持權力將對此進行打擊報復。現轉發新浪好友矛頭鷹的文章,看看業內專家在轉基因問題都說了什么,看看他們為此擔憂的觀點和依據。
據新華社《國際先驅導報》記者金微發自北京的消息:
2009年11月27日,農業部批準了兩種轉基因水稻、一種轉基因玉米的安全證書,獲得兩個轉基因水稻安全證書的是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教授及其同事。這是中國首次為轉基因水稻頒發安全證書。安全證書是轉基因作物品種上市之前最難的一個關口,這意味著該品種的生產性試驗結束并獲得農業主管部門認可,技術方面的障礙基本掃除,接下來就可以申請生產許可證了。
“中國成為國外轉基因糧的生死試驗場”“民族的噩夢”……已經兩個月了,有關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種植的各種擔憂仍然在網絡上持續發酵,并逐漸蔓延形成一種恐慌。有的論壇還發起“反轉基因主糧”的簽名活動。
本鷹曾經參加過我國大豆產業戰略研究某科研課題,走訪過東三省和內蒙的大豆主產區,有幸與不少農科專家和生命科學專家學者以及從事大豆產業從種植到深加工各產業鏈上的豆農、農場、工廠和當地政府主管部門等人員共同研討過我國大豆產業的歷史、現狀與對策。也正是在本次課題研究過程中,本鷹第一次接觸到轉基因技術和轉基因產品的利弊紛爭。
據中國某院某所的某位院士級研究員(為保護這位學者不受我的博文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隱去他的名字和所在單位)告訴我,轉基因產品的確存在許多已知和未知的安全性問題。但我國對轉基因產品的政策比世界各國都要開放,這跟某些主導該領域科研工作的專家學者(學科帶頭人)有著非常大的關聯。須知,研究轉基因課題,每年政府所撥付的科研經費就是一個不可小覷的數目。一些學者僅僅為了這筆科研經費,也不愿意說出轉基因產品半個“不”字的壞話,而把對轉基因產品持不同意見的專家學者們的反對之聲一概埋葬了下去。當局也只能聽到一片叫好聲,而少能聽見提出異議的反對之聲。
正如上述報道中所提到,這次由我國農業部對轉基因水稻開閘放水所引起的質疑主要也是圍繞著轉基因水稻的安全性展開的。
“我并不反對轉基因水稻的商業化種植,但是我擔憂背后的風險。”環境保護部生物多樣性研究首席專家薛達元告訴《國際先驅導報》,由于水稻是主糧,世界各國都比較慎重,“轉基因的大豆、玉米、棉花有商業化種植的,但是轉基因水稻,還沒有哪個國家進行商業化種植。”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蔣高明介紹,轉基因水稻是在水稻中引入抗蟲基因,使得水稻能分泌一種BT毒蛋白物質,蟲子食用后會被毒死,因而能夠產生防蟲效果。“但水稻是人類的主糧,昆蟲無法下口,人類長期食用難道就沒有害處嗎?”蔣高明質疑。
此外,對于環境的污染也是很多科學家擔憂的事情。因為如果轉基因作物的基因通過授粉等途徑向四周“漂移”,可能會引發生態危機。
本鷹可以預知的一個結果是,一旦轉基因水稻在中國商業化和規模化種植,中國的水稻產業,包括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必將遭到全世界的抵制。這種技術性貿易壁壘將成為我們無法逾越的嚴重屏障。到那時,恐怕我們再怎么后悔,再采取任何亡羊補牢的措施,都將是為時已晚了。
撇開作為中國人主糧的轉基因水稻本身可能對自然環境與人類健康所構成的威脅不說,單就轉基因技術的應用,我們就應該提高警惕,防止這一技術被濫用和可能出現的嚴重負面結果。這是很少有人涉及到的國家安全話題。警鐘必須長鳴!
本鷹結語:
“民以食為天!”
食品安全之門不能為短視的功利性行為開閘放水。
學術紛爭可以通過學術的路徑讓科學與事實說話。某些需要時日來驗證的科學真理,我們也完全應該秉持尊重科學的精神,讓歷史來驗證我們的科學家們今日之假想與假設。
政府決策更應該高屋建瓴,有比科學家和商家更高的視野,統攬全局,執政為民,造福社會,而不是遺留禍患于民、于社會!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