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
何須用學術研討來鑒定?!
王志光
據《新京報》 2010年02月01日 報道,昨日(31日)記者從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獲悉,經過中國學者和日本學者3年時間的共同研究和學術探討,《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報告》已經宣告完成。在報告中,日方承認對華戰爭的定性為侵略戰爭,同時,承認南京大屠殺是一次集體的屠殺事件。中央臺記者張加寧在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 2010年01月31日18時52分 的報道)里報道了在 2010年01月31日北京時間 下午四點、東京時間五點,中日雙方同時發表了中日共同歷史研究第一階段的有關論文。但令筆者不解的是中央臺記者張加寧卻沒有報道在《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報告》中的“日方承認對華戰爭的定性為侵略戰爭,同時承認南京大屠殺是一次集體的屠殺事件”這個關鍵結論。
日本在二十世紀30年代發動的那場對華戰爭是對華的“侵略戰爭”,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的那場屠戮中國人的行徑是駭人聽聞的“大屠殺”!這是“國際公論”。國際遠東法庭在審判二戰日本戰犯時已經有了結論,為什么仍需要今天的中日雙方的史學家通過學術研究來交流和鑒定呢?
眾所周知,自二戰那結束后日本國內始終有一股勢力在搞軍國復活,他們采取各樣手段企圖為東條英機等戰犯翻案,企圖篡改日本侵華的歷史。這股勢力在近二十年來表現得非常活躍,在一些時候幾乎左右了日本政府的某些對外政策。這股勢力不斷地在教科書上大做文章,幾次煽動日本政府修改教科書,淡化那段侵華的歷史。他們的行徑在亞洲國家引起極大地憤慨。現在,因為日本國內有這樣的一種不承認侵華歷史的聲音,我們就動搖對日本發動對華戰爭是“侵略戰爭”的“性質”的認定,就得重新對此進行中日雙方的學術研究和交流,以便達成共識,這不是太荒唐了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國際遠東法庭對東條英機這樣的日本戰犯豈不是也得重新檢討、重新審判了嗎?
參與此次研究的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史學會秘書長王建朗說:“其實在日本社會中認為對華戰爭是侵略戰爭的人占多數,只是少數人的意見分歧很高,而且有些政治家的言論非常不負責任,對中日關系造成不良影響。”既然日本社會中認為對華戰爭是侵略戰爭的人占多數,不承認日本對華戰爭是侵略戰爭的只是少數人,這就說明在這個問題上連日本的大多數人都承認是侵略戰爭,那我們為什么還窘于日本那極少數人的意見而進行反復的“學術研究”呢?
其實不承認日本發動的這場戰爭是侵略戰爭的人基本上就是那些搞軍國復活的“新東條英機主義者”。這是明顯的事實。這部分日本人永遠不會承認日本對華戰爭是侵略戰爭。這也是勿需中國人懷疑的。自20世紀七十年代起,這股勢力就開始為日本發動的這場對華侵略的戰爭辯護,呼吁軍國復活,重新樹立“大日本帝國”的“國際形象”。因此,企圖通過學術研討活動說服日本的這些頑固分子的立場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企圖通過學術研究和交流的方式消除中日兩國在這個問題上的所謂“分歧”,那肯定是徒勞的。
據報道,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中國史學會原會長李文海在仔細閱讀報告書后表示,此次研究結果取得了成效并很有意義,在一些方面比較客觀。他還說,日方在介紹甲午戰爭的原因時,引用了中國學者的主流觀點來進行解釋這一問題。在鴉片戰爭中也承認了英國的非正義性。同時日方還坦率地承認了在侵華的八國聯軍中日軍占一半。雖然他們對損害中國人的行為筆墨較輕,“但這些要進行長期的討論,不能性急”。 李文海 先生的這番說法,更令人不可思議,難以理解:既然日本侵華的歷史已經得到認同,日方學者已經坦率承認了日本的對華侵略的事實,為什么對此還要“進行長期的討論,不能性急”呢?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認為:“這次交流雖然是各自表述,但是通過這個各自表述,我感覺最大的意義就是雙方有求大同存小異這么一個基礎。在最重要的方面,這個雙方是有共同點的,這樣這個對話是可以進行的。作為學術研究,可以逐漸使大家更理性地看待這段過去的歷史。” 章百家 先生的這個見解更讓人困惑:在對待日本發動的這場給中國人民造成天大的災難的侵華戰爭態度上還有“雙方求大同存小異”、搞這樣的“對話交流”的必要嗎?“作為學術研究,可以逐漸使大家更理性地看待這段過去的歷史”。 章百家 先生這里的“可以逐漸使大家更理性地看待這段過去的歷史”中的“大家”是指“中日雙方”嗎?“更理性地看待這段過去的歷史”中的“更理性”也是對“中日雙方”而言的嗎?難道說中國方面對日本侵華的這段歷史的態度和看法還“不夠理性”嗎?難道還存有“對不住”日本這段歷史的“非理性認識”的地方嗎?
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何須用學術研討來“鑒定”?!來自中國歷史學者的這種拖泥帶水、躲躲閃閃、毫無骨氣的“態度”和“做法”真讓中國的老百姓尷尬!
2010年02月01日 于心明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