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和“人何以為本”的政治經濟學思考
(馬林韜)
圍繞什么是“以人為本”問題的思考,以下的幾個事例似可給人們一些有益的啟示。
不久前,中國的司法領導機關作出決定,對那些因生活窘迫偶有輕微犯罪者一般可不予起訴和刑事追究。
對此,社會上普遍地表示認同和稱道,認為是體現了國家權力機關更加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弱勢關懷和社會寬宥的精神,對社會消極因素的治理也呈現出治本更重于治標的執政觀念的重大轉變。
但確立以人為本——以人民為國家主體或本體——的執政觀念,更本質的問題是,還必須從人們社會關系的構建方面來形成對每一個“責任公民”基本權利的社會制度保障和體現,否則,一切也將是難以持久,甚至流于空談。
比如,深圳市為創治安文明城市的稱號決定出重拳“掃黃”,還把近百名“賣淫女”(媒體稱她們是“性工作者”)抓起來公開站街示眾。但此舉卻遭到社會輿論的強烈譴責和普遍反對,認為這是濫用公權,嚴重侵犯人權、特別是嚴重侵犯和侮辱了那些本來就屬于社會弱勢群體,往往是迫于生計,不得已而成為“性工作者”的年輕女性們的人權和尊嚴。
“性工作者”?
如果賣淫也成為并非個別現象的一種“工作”的話,那就不是一個簡單的道德問題,而是社會問題了——這實在是一種悲哀!如此,還有什么“治安文明”可言呢?而且,這也不是隨意地揮舞一下“鐵掃帚”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因為治標更需治本。
現在,各地的城鎮里還存在著一些偷盜窨阱蓋去當廢鐵賣的“鼴鼠”——他們的行為很令市政管理部門頭痛,還制造了危害公眾的“馬路陷阱”。更有一些已非是“偶有輕微犯罪行為”的家伙,他們偷盜通訊電纜和輸電設施,還常常愚昧到不懼高壓電而自殞其命的地步,他們的破壞性行為給國家和社會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而這些家伙為的只是把偷割盜竊來的電纜電線、金屬支架等當作破銅爛鐵去賣上幾個小錢……
北京市有一位姓宋的模范警官被人們稱譽是“竊賊克星”,他和他的小分隊在打擊盜竊,特別是打擊令廣大市民切齒痛恨的自行車盜竊方面成績顯著。有一次,宋警官和他的小分隊歷盡艱辛,終于抓獲了一個在北京市到處游擊作案,頻頻偷盜自行車,且反偵察意識很強,并有前科案底的偷車慣盜,在審訊中,這位慣盜在交待自己的身世經歷時竟然表示,他過去也是少先隊員,甚至年輕時的理想就是長大了要當一名人民警察……然而,最終的命運和造化卻使他成了一個竊賊和罪犯。
這里所反映的,除了是加強法治和打擊犯罪的問題外,也折射出現實存在的各種社會不公,貧富矛盾加劇,失業困惑,以及社會關懷缺位、社會關系失衡和社會道德失范的問題。所以,這類的問題更應引起重視的正是,既要治標(打擊犯罪),更要治本(消除各種滋生犯罪的土壤)。
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社會主義的宗旨是以人民為本,即“以人民為國家主體或本體”。
但這里的“人民”仍然只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一個哲學本體的觀念——要是光這么講,“人民”就很容易成為虛無化的東西,所以,這個包括了“一切人”的“人民”,還必須具體化、對象化為具體的“每個人”——這里所體現的正是真理現實性和普遍性的科學統一論問題。
有恒產者有恒心。
一段時間以來,孟夫子的這句話已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津津樂道,并認為它真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
“有恒產者有恒心”,意思就是,擁有一份屬于自己恒定產業的人們,就會生活得很踏實(有了生存之本和生活保障,沒有后顧之憂了),并會表現出較高的社會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自覺地維護安定團結,甚至主動地做一些有益于社會的事情);這樣的人家,自然不可能去當什么“性工作者”,更不會去干那種偷窨阱蓋,或者盜竊電纜電線來賣的勾當了(頂多有那富貴就淫的不肖者會成為嫖客,或包二奶)。
“有恒產者有恒心”——其所表達的正是“以人為本”另一方面的“人何以為本”的問題。
在孟子以前和之后幾千年的農業社會里,“有恒產”的通俗詮釋就是“耕者有其田”。
但這樣的愿望對于大多數的小農來說也往往是太過于奢侈了,所以只能是一種美好的愿望。一方面,天有不測風云——小農經濟本來就很脆弱,一遇天災人禍就可能破產;另一方面,大家都想要圈占更多的土地(常常是趁人之危),成為地主、更大的地主,那樣就不用再終日辛苦勞作而能過上好日子了;于是土地兼并,兩極分化就開始了,直至社會關系全面失衡,發生社會動亂,最后就是血雨腥風,改朝換代,并且周而復始……這就是農業文明的封建社會形成歷史循環的所謂“周期律”(即“黃宗羲定律”)。
如果對以上問題進行一些經濟學或是政治經濟學的思考,其所涉及的實際上就是在一切歷史形式的社會經濟制度下,作為人們一般社會關系中最基本內容的經濟所有權即生產資料所有權的問題。
“耕者有其田”是農業社會的小農理想的私人所有權形式。
在西方自由主義的文化體系中,個人或私人所有權的問題,不僅是資本主義自由經濟制度建立和發展的一個最重要的基礎性問題,也是西方現代市場經濟學的理論構成中所謂制度經濟理論或產權經濟理論的重要內容。
當我們說,在當今現代化和全球化時代人們正面對的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和問題,已使人們正面臨著必須進行一場我們稱之為統觀論的市場經濟革命,以解決未來世界可持續的經濟社會發展問題,并且必須確認,所謂統觀經濟論的新經濟模式的建立,同樣也涉及在現實生活中應怎樣解決人們無法回避的制度經濟理論或產權經濟理論中的個人或私人所有權的問題。
但統觀經濟學同樣涉及的制度經濟理論或產權經濟理論中的個人或私人所有權的問題時,又將怎樣得到現實的體現和實現,或是將在多大程度上并以什么方式來實現呢?
在現實的社會經濟,仍然始終存在從生產到消費的分配必須以市場交換的方式來實現,并且在迄今為止所形成的無論是小生產方式還是社會化大生產方式之下,也仍然存在馬克思指出的那種“人的自由個性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自由發展”仍表現為一對現實的市場經濟矛盾,而且,在人們已經看見并可預見的一切現實的經濟活動中,資本所有權和市場競爭的生產經營形式仍然是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最有效和最主要經濟形式的情形之下,如果還設想著繼續采取以直接的生產資料所有權形式來重建或實現普遍的個人或私人所有權,就必然會形成,要么始終“還是局限在資本主義界限之內”,并“到處都再生產出并且必然會再生產出現存制度的一些缺點”的矛盾情形,要么就是只能托之于所謂歷史縱向發展的遙遠未來,而對人們在現實中遇到的各種新矛盾和新問題而無可奈何、無所作為。
所以,人們完全應該按照統觀經濟學重建個人或私人所有權必須堅持真理現實性和真理普遍性的辯證統一論的理論原則,并在歷史辯證法關于歷史必然性的縱向坐標和唯物辯證法關于真理現實性的橫向坐標的基本交叉點上,來確立一種以某種現實的、漸進的和相對的方式來實現價值理想目標的新的思路。
這一切的新思路就是:在現代市場經濟推動的生產力巨大發展的情形下,人們完全可以超越狹義的生產資料所有權形式,而采取在一種更廣義的所有權,即在國民經濟分配體系中的最終的所有權形式之下,以國家法律形式賦予每一個“責任公民”在國民分配體系中都法定地擁有一份具有“國民身股”意義的基本社會權利保障(即基本的個人或私人所有權)的制度設計。
這一切的政治經濟學表現,正是統觀經濟學也必須面對和涉及的制度經濟理論或產權經濟理論的重建個人或私人所有權的問題。
統觀經濟學關于重建個人或私人經濟所有權的理論原則,乃是一種超越了西方自由主義那種片面私有權理論的真理現實性和真理普遍性的辯證統一論——即所謂建立人們市場關系普遍性的基礎平衡和建立人們自由權利普遍性的基礎平等的辯證統一論。它的現實構建,又是建立在普遍人文價值的法理依據和現代市場經濟體系的內在平衡機理相統一的基礎上,由社會主義國家來予以保障和體現的,每一個合法公民都法定地(或按啟蒙思想家的說法是“與生俱來”地)擁有的一份最基本的社會權利,具體為:應建立以“全民基保”體系為平衡基礎的一般社會經濟模式。這種全新基本制度設計的現實摹本,正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革創造和發展產物的“華西村模式”放大版的“中華模式”!
【參見馬林韜的新浪博客:《紅旗漫卷西風》;原文為馬林韜:《全球化和統觀論的市場經濟革命》(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一書的原稿內容,但該節的“標題”和“幾個事例”的部分后來被刪了,保留部分則連接到了別的段落】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