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近代與當前社會性質的研究
一、對解放前中國社會的定性
本人不是研究歷史的,但由于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因而有一種在總體上把握問題的能力,也因此而對中國近代(指解放前)與現實的社會性質有一個比較正確的認識。下面就我的認識與網友們爭鳴。
現在的主流答案是,解放前的中國社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是嚴重的錯誤。
為什么說是錯誤地呢?因為,既然是殖民地國家,那么外國資本主義國家是靠什么來殖民的呢?難道是全部靠農業來殖民的嗎?這顯然是違背事實的。事實是外國殖民主義者,是靠工業來殖民的,在上海就有許多外國資本家開的工廠,而且在傳記性電視劇中多次出現東北工業基地,還有清朝多次簽訂的通商與開放城市等等。所有這些,都有力地證明了,所謂殖民地國家,也同時就是外來資本主義被擴張的國家,也同時就是具有一定程度的資本主義國家。
不僅如此,還有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蔣宋孔陳四大家族的官僚資本,與許多民族資本。
所以總起來說,當時的中國也是一個半資本主義的國家。
文革時期的中學教科書是明明白白地寫著當時的資本主義發展情況的,不知后來是誰惡意地抹去了資本主義發展時期,硬說中國沒有經過資本主義時期。
此外,解放前,還有蘇區。蘇區是什么性質的社會呢?根據毛澤東的學說,共產黨所實行的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那么因此而給它定義為新民主主義社會吧!這個定義是否正確,以后有學界來校正,這里主要地先提出理由。
綜合上面的意思,可以給解放前的社會定性了。解放前的中國社會性質應該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半資本主義、半新民主主義的社會。
我相信,以上的定性比已有的其他定性要正確的多,要符合實情得多。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