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友在跟貼中指出:“美國90年代就是靠吹信息技術革命而擺脫經濟危機的,然后2000年迎來信息泡沫破裂,現在再吹一次別的技術革命當然也可以。”
一匿名網友跟貼問:“信息革命是吹出來的嗎?!”
本網友認為,提出這種問題的人,是并不了解信息技術革命的。
90年代初,美國經濟因第一次伊拉克戰爭而陷入困境,老布什因此未能獲得連任。
克林頓92年上臺之后,大肆鼓吹所謂“信息技術革命”,打上特上所謂的“信息高速公路”項目。
其實,大上這種當時并無真實需求支撐的所謂“高科技”項目,與大上并無真實需求支撐的“低技術”房地產項目沒有什么區別,都是同時違反馬克思經濟學理論和自由市場經濟理論的行為。
按照馬克思的經濟學理論,信息技術產業本身是并不創造實際價值的,本質上只是一種流通而已,其利潤來源實際上仍然是來自實體經濟,只有依附在實體經濟上,才可能創造價值。
按照自由市場經濟理論,信息技術產業屬于一種服務,其現實需求并不大,盲目地大規模投資于信息技術,實際上是把未來可能出現的需求當作現實的需求來對待,一定會制造出嚴重的供大于求,最終形成大量的泡沫。
而克林頓卻在那些信息專家的忽悠下,把信息技術本身當作一種可以創造價值的產業來發展。
從本質上講,信息技術產業與房地產業一樣,都不是實體經濟,二者的需求都是取決于實體經濟的需求的。
例如,商務網站要盈利,必須得有真正的商務交易,交易量則取決于實體經濟的市場需求。
把網站本身賣來賣去,其實是并不創造價值的,仍然是以實體經濟創造的價值為最終利潤來源。
其他的信息技術服務也一樣,若是脫離了相應的實體經濟而盲目發展,最后必然會出現沒有真正的需求支撐的大量泡沫。
所以,無視實體經濟的狀況,盲目投資建立大批商務網站,結果當然是大部分商務網站以破產倒閉而告終。
有人會說,信息技術是高科技,雖然現在建了暫時用不上,但是以后總會用上嘛,所以不是經濟泡沫。
這種忽悠,其實與房地產業的忽悠沒有什么兩樣。房地產商們不是也忽悠說,房子建好了,只要“地段好”,以后總是能賣得出去,所以高房價不是泡沫么?
問題是,信息技術本身也是飛速發展變化的,早先建的“高速公路”,等到真正的需求來臨時,可能已經是“低速”的了,照樣是用不上的。
房地產業也是如此。地方確實是“好地段”,但是現在并不需要建房子,建了最終還是沒人要。
等到需要了,原先建的這棟房子又未必符合要求,還是得推倒重新建。
把未來可能出現的需求和未來可能的盈利當作現實,忽悠大批資金投入某個行業,無論這個行業是“高科技”還是“低科技”,最終都會供大于求,大部分投資都會血本無歸,社會和投資者都遭受巨大損失,這就是所謂的“經濟泡沫”。
如果這個行業是實體經濟,一個生產周期下來,投資者就會發現其實賺不了多少錢,于是就會醒悟,不再有跟進者,社會和投資者的損失相對而言都不大。
如果這個行業雖然那是實體經濟,但是忽悠的技術本身存在長期的潛在風險,投資者又受到蒙蔽而不了解,那么只有等到風險出現的時候才會醒悟,損失就達了。
例如,鼓吹某種“高科技”轉基因棉花如何如何好,一開始確實不錯,但幾年之后發現蟲子會產生抗藥性,結果產量反而下降。
或者,鼓吹某種轉基因食品如何好,一開始消費者不知道存在著安全隱患,確實銷量不錯;后來消費者知道了,于是銷量大跌。
如果這個行業并不是實體經濟,那就更糟糕了。
這時候的投資者并不生產直接的產品,并沒有通常意義上的生產周期,他只能期望將來賺錢,而這個“將來”可能是遙遙無期的。
因此,這就很可能使投資者為了未來的盈利而把所有資金全都陷進去,甚至背上巨額貸款的包袱而無法翻身,不但投資者本身損失巨大,還給銀行帶來巨額的壞賬,社會和投資者的損失就更大了。
當然,這樣巨大的投資也會促進這個行業的發展,就像信息泡沫確實促進了信息技術的發展一樣,但是代價太大了,對社會而言是不劃算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