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寫成于好幾年以前,原名是《要不要擊退毀國有企業的風》。
有文章說,中國的國有企業已經降到占各種經濟成分的20%以內了,還在進一步減少中。也有文章說美國的國有企業只占10%多一點,中國的國有企業好像也是在走向美國。
中國的國有企業有毛病嗎?如果說有,毛病是什么?還能不能治?怎么治?是把國有企業改沒呢?還是把國有企業治好? 中國真的不需要國有企業為主、為支柱了嗎?這成為好多中國人最關注的悠關國家前途的重大問題。
要說清國有企業的問題,不能只看眼前,應該歷史的連起來看。連起來半個多世紀中有一系列的好,也有一系列的不好,從中就可以找出來是非、規律性的問題了。
按理講,本文最好是從后面向前說,如,改革改革,國有企業越改越沒了;全民所有改成了官有(名字叫國有);再改再改,官有變成了私有,還要加一個化字……
為了系統化,前后有序,我還是按時間順序來說吧。全文共十個問題。
一、 中國照搬蘇聯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造成了國有企業的一系列問題。
這些問題確實需要適度的改革。
(一)造成企業外部,屬于國家社會性的問題。
1、一定稿程度背離社會制度變革的常規。
社會政治制度變革的本質是:新興人群(階級)取而代之原來的主宰社會的老人群(階級),推翻維護舊人群利益的國家社會制度,建立維護新人群利益的國家社會制度。
在這個掌權人群(階級)的變革中,開始只是變了主宰者,總是有個新興人群(階級)與原掌權人群(階級)的共存期。
封建社會的地主階級并沒有把奴隸主階級迅速消滅,而是只要其政權,之后是很長時間的共存期。再進一步說,應該是只要政權中牢靠的主導權,主導政權下的共存共利。
資本主義政權的資產階級對地主階級也是走的同一條路子。
日本至今還有天皇,英國有女王,許多國家還有國王。很多殖民地國家還有總督。美國是移民開發區式的國家,它把原來當地的一切、甚至居民近于殺光、鏟除了,所以它才基本上沒有尾巴。
為什么會是這樣呢?這能不能看成是奪權后既是一種讓步,又是減少破壞,對舊有各方面資源高效率的一種充分利用呢?
上述能不能說成是規律呢?我看是能的。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違背這一規律,成本能最低、效果能最好嗎?好像社會實踐已經作了回答。
人類社會中,有益的,應時的可以催生的新生事物,不催生、不發展是錯誤的;催生后,輕易的快速把舊事物的一切斬首除根,后果住住也是不好的。
蘇聯社會主義模式是不是犯了用武力快速把新政權之前的那些非社會主義的經濟加以鏟除了,這就帶來了高成本。
這個問題,新中國處理得比蘇聯好。然而,回過頭來看,仍然存在急性病,主要表現是近于照搬了蘇聯模式,在經濟上就出現了一些問題。
2、 完全計劃經濟不適應經濟最快發展的需要。
現代人沒有人有那本事,能制定出面面具到的、十分合理的、科學周密的計劃。
現代經濟一國關起門來搞不行,一些窮國關起門來搞更不行。資源、經費、科技、人才等等好多問題,有任何一個一國解決不了,就影響經濟發展。
3、 一色公有,國家壟斷不行。
列寧曾經有名言說,帝國主義是壟斷的垂死的資本主義。
結果呢?資本主義國家在他們的國內,一定程度限制了壟斷。社會主義國家卻搞國家壟斷。
實踐證明,國家壟斷也不行。不搞市場經濟不行,只在一國內搞市場經濟也不行。國家壟斷捆住了所有單位與個人的手腳,不利于調動所有單位及人們的積極性、能動性。
這里應該強調,國家壟斷與國有企業不是一個概念。保留國有企業不等于搞全面的國家壟斷。
4、 陷入社會主義優越性的誤區。
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社會主義不能養懶罰勤。
分配制度中,窮國過高的供給比例(各種副利占分配的比例)不好,這實則是否定按勞分配。國家越窮勞動越辛苦,越更需要強調按勞分配。
在科學知識的時代,分配中特強調體力勞動,弱化腦力勞動,忽視科學知識的貢獻不好。這會嚴重影響科學知識對經濟的加速度式的促進作用。
這一些加起來就是,不能把養懶人,坐吃社會勞動成果。中國的實踐表明,是要影響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不能把過度的大鍋飯 、鐵飯碗,不能把一切極端化了的養懶罰勤的東西說成是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二) 照搬蘇聯模式造成企業內部的問題。
多年以來國有企業內部積弊而成的致命問題,需要改革與改變的,主要有下述幾個方面。
1、對工人無能為力。
企業對工人無能為力,這是改革前企業的第一大難題。
鐵飯碗、大鍋飯、變形了的社會主義優越性等,企業對好的人員不能鼓勵,差的人員不能鞭策;不能很好的調動工人的積極性。
總的說,這個問題現在已經解決了,卻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2、領導對企業的經營無能為力。這是改革前的第二大難題。
集體負責制,誰都管,誰又不管,沒有人負責。
國家所有、計劃經濟條件下,企業領導只是一個被動的操作手,自己說算、自己能干的事太少了,企業管理人員不能極大的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然而,那時講的企業管理者權力不足,是在官員與管理人員十分清廉條件下講的:即,幾十年中,政府官員幾乎沒有人去為私、為己攪和與侵害企業的;企業的領導,對企業幾乎沒有三心二意的,更少有為己為私的;這些人對黨對國對民是忠心耿耿,一心不二;即使有一些極度自私自利的人兒們,也都得夾著尾巴做人。不夾尾巴做人的,一定會得到處理。
那時的毛病是企業權力不足,企業的管理人員權力更不足,責任不明不清、利益也不是很大。而基本不存在權力腐敗的問題。
3、企業不適應市場經濟。主要是企業不甚懂與會市場經濟。
(1)產品的營銷不適應市場經濟。
(2)企業的經營管理粗放,成本高、質量差、經濟效益低,產品競爭力差。
這其中,一部分問題是需要改制解決;一部分是國有企業市場條件下的經營水平問題,這需要通過學習來解決的,不應該把水平的問題單純靠改制來解決。
4、企業應用科學技術功能差。在科學技術是決定企業命運的時代,企業卻沒有科學技術之靈魂。
(1)科研、產品研發創新空位。多數企業沒有科研和產品開發功能。
(2)不重視科技人才的使用,科技人員難以發揮作用。
(3)吸納新技術、消化新技術,進一步創新的理念淡薄。
(4)國家管死了企業的資金,企業無權也無財力搞稍像樣一點的科學技術有關的一切問題。
這里問題的癥結:
一方面是從官員到企業領導,對科學技術在現代企業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另一方面,企業根本沒有權,也沒有大能力做這方面的工作。
二、中國自身的失誤導致企業的一些問題。
(一)在只準搞國有、集體企業的政策下,各地各單位只要是需要,不管有沒有條件、能不能搞好,脫離現實的搞了很多企業。這些企業缺少搞好的最基本條件。這些企業好多成了社會包袱,確實是搞不好,又放不下。
這些怎么搞也搞不好的企業,實則是國家單一政策的產物。
這不應該看成是國有企業自身的問題。這是國家政策的問題,責任在國家,別算到企業頭上。
那怕就是這些企業,有的是有前途,有的是各半,有的是根本沒有前途。要毀這些企業,也應該區別對等。
(二)國家對企業長期實行利潤全上交國家,企業發展國家再投資的政策。只要是國家不投入,企業就失去發展能力。事實上企業普遍沒有自身的發展能力。改革后,國家撒手不管,有些企業沒法發展,這是國家政策的銜接不當出現的問題。
這主要也不是企業自身的問題。國家對企業撒手不管,把原來用于供企業發展的錢他用了,好多企業沒法渡過國家撒手后的難關,把問題都歸到國有企業的本性不好 ,這算什么經濟學家?
(三)國家大政策失誤,導致企業的生存困難。企業在大躍進中喪失了元氣還沒有恢復,又接上了文化大革命,國家經濟形勢不好。企業普遍投入少、拼老本、過量的消耗原有的家底。這就形成了全國性的,大部分企業處于生存維艱的狀態,企業難于自拔。
這是國家一個時期的困難,也不是國有企業的先天病癥。
(四)企業辦社會,累垮了企業。
中國長期實行:企業管衛生醫療保險、基礎教育和相當部分的技術教育、退休養老保險、司法社會治安、各種社會公益事業等等。
這種負擔 壓得國有企業喘不過氣來。
同時期,后生的那些私營企業就不存在這些問題。這種困難是國家額外加給國有企業的。這怎么能說這是國有企業自身的問題呢?
(五)貢獻作盡,老來后事誰管?
國有企業多數是老廠老工人。
1、廠房、機械設備超期使用,以前的利潤交給了國家。自己無力再投入搞設備更新是正常現象,國家不再投入,就意味著是讓企業倒閉。
2、中國長期實行超 低工資政策,工人年輕時創造的價值上交國家,企業的積累,個人的積累都放在國家那里。大量老工人退休,這本來應該是國家的負擔,國家改變政策后全交給了企業,光是退休金一項也把好多企業壓垮。
這也不是國有企業自身的、命中注定的問題。
三、改革開放后新生出來的問題。
改革以來國有企業又新生出來一些問題,好多不是國有企業自身不可克服的。
(一)搞個人承包制多年,理念本想通過責、權、利調動管理者個人的積極性。在這種名義下,管理者有權治工人了,這在一定程度上治了大鍋飯。然而,管理者是以自我為中心,這就產生了一些問題:
1、好多企業新增加了不少管理者自己的親信,非親靠傍站,好多優秀者受到打擊。
2、承包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不但不肯向企業投入,更烈度的向本來就難以維繼的企業、設備榨取,好者交了點利潤給國家,差者只是承包人自己撈了些承包費。好多承包人后來成了私營業主,他們的原始資本就是靠那些企業的家底轉化而來的。
3、全國性的開創了個人有權、有可能去掏、與官員聯手掏空國有企業的家底。
企業呢?有的被掏垮了;有的掏空了,很多成了一些死的、半死的企業。那些為難中的國有企業,如同破家又遭人搶掠。
從中我們可以得出一條經驗,主要以私字理念和價值、道德觀念,選拔、培養、管理國有企業的領導人,目前在中國是不行的。企業的領導者必須具備忠誠于國家、民族、人民大眾的思想和職業品格。
完全用私營企業的辦法管理國有企業也是不行的。私營企業的管理經驗只能借用。
(二)改革中新建了不少的國有企業,搞好的有,好多好多也是包袱企業。
1、就業工程。為了解決職工和子女就業饑不擇食,忽視和無視建設新企業的種種條件,好多這種企業無法生存與發展。包袱企業之一。
2、釣魚工程。自己沒有資金,為了向上級要資金,在無條件的情況下,先上馬,后要錢,要的錢不足,沒法建一個像樣的企業,生存不了,扔了可惜。包袱企業之二。
3、政績工程。官員為了表現自己有政績,不顧及各種條件,上馬一些國有企業。既先天不足,又發育不良,病體難治,死也難,活也難。包袱企業之三。
這一些先天不足的國有企業,卻被有的人說成是國有企業自身的病。
4、好多國有企業國家不給予,索取過量。國有企業在自己難保的條件下,承載著國家的改革費用。原來的國有企業是上交利潤的。改革中好多企業沒有利潤,國家改利為稅。難以生存的企業是在垂死掙扎中生產,一般的情況下是要照樣納稅的。這樣國家的財政解決了,困難企業可是難上加難的。正是這樣的一些國企、鄉鎮企業,實際上在折變著老本承擔著相當分額的國家運轉和改革成本。
(三)國有企業成為私有經濟業主快速積累資本的主要來源。
1、承包人掠取國有企業。這些人多數成了后來的業主。
2、價格改革中多年搞了雙軌制。權力及借權力人把計劃內物資倒成計劃外物資。他們賺取的差價,一半是消費者的,一半是企業的。
3、賤賣、半送半賣、官員與業主趁賣之機聯手分占國有企業的廠房、設備等資產,好多國有、集體企業的財富就是這樣的成了業主的了。
4、賤賣,或為了引資過度優惠企業剩余價值。把國有資 產變成了私有財產。全國各地競相降價招商引資,本質是國內地區與單位間的,大賤價出賣國有、集體資本、資產、資源、財富,是一種損公、損民的惡性競爭。
5、特別是應該指出的,在這種惡性大賤賣的過程中,有好多甚至是賣的工人的生存發展權。企業就是工人(還有農民)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企業賣了,用私營業主的手讓大量的工人失業,失去了生存與發展權。
6、賤賣或過度優惠國有、集體所有土地。土地迅速大升值幾十倍甚至百倍,成了許多業主的私有資本或暴發戶的財富來源。
7、把企業的財產以賣的名義,低、賤價送給企業領導,搞私有化。
8、利用企業的科技、資金、市場、名義等,廠外個人私辦廠,再把國有廠搞垮,進而兼并變成私有。
9、工程項目高價承包給私人業主。業主同官員分贓。
10、偷稅漏稅,間接掠取企業資本。
11、套取銀行的資金;貸款搞企業,賺錢個人發財,賠錢銀行壞賬倒霉。
等等種類和形式是五花八門的,說不勝說。
國有企業的資本就是這樣的被業主拿去。最后都是國有企業不好、不行。
可以看得出來,這樣搞國有企業怎么能好呢?國有企業此前搞不好的主要原因:
一是國家政策。
二是官失職,加作惡。
三是管員作惡。
(四) 權力人和可以借用權力的人們,公開半公開直接向企業索取。
攤排機關花樣繁多的費用。
索取機關副利。
領導要車、要設備、要物、房子、報銷個人費用。
各種贊助費。
為權力人支出出差、旅游、出國費。
為權力人的子女、親屬、朋友支出上學、留學、旅游費。等等。
這一條干得嚕的都是官作惡損了企業。
(五) 官員腐敗與官僚主義。這單獨加以說之。
(六) 國家主流經濟理論脫軌。
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學理論成為中國國有經濟改革的主導理論。這種理論控制了國家的改革方向。實則是國有企業改革政策主流是在搞私有化。
美西式經濟學說、經濟學家成了中國的主流。
第一, 辦企業的價值觀和動力,由為國為民為公、為國家和人民搞好國有企業為動力,一百八十度的變成了為個人的私利為辦好國有企業的動力。最后導向了公性無望,只有私性才能救企業,甚至只有私才能救中國。中國全方位的極端私起來了。
第二, 工人階級由企業的主人翁,一下子變成了由人擺布的人型工具。企業的變性變向,最后導致官、資、精英全面主宰中國。人民、人民群眾落入被治、甚至被治死的地步。
第三, 廠長、經理由辦好國有企業中的,工人的組織領導者、帶頭人,變成了企業中為所欲為、甚至隨意為個為私的、工人的主宰者。工人的一切權利,基本上被官與管剝奪、甚至被為所欲為的剝奪。
第四, 為私演變成為為錢,為錢至高無上。錢變成了財富,錢就是資本,錢就是力量,錢就是權力、錢就是萬物的主宰。這不就是最簡約的資本主義嗎?
第五, 最后發展成為企業就得私有資本主義化,為了掩人耳目只叫市場化。
哪里有無根之木啊?沒有經濟基礎的社會主義會長久存在嗎?只有鬼知道。
好像現在又搞出來新名堂來了;經濟上搞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政治上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在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非美西不企業,達到了極端的程度。挖空了心思、理由千般好的推銷這種理論,一至于讓這種理論成了主流。那可不光是理論啊!名義叫改革,實則是國有變成私有化。
實踐經驗還沒有檢驗清楚嗎?社會主義的國有企業,落到那極端的個、私、資者手里,他們為著資本主義、為著自己的利益、同官員結為一體、國內國外的資本者結為一體,共同的對付工人、人民群眾,能搞好了,那才是見鬼了呢。
(七) 國有企業末日論震塌中國的天。
國有企業在“黑云壓城城欲摧”的輿論下,國有企業幾乎成了過街號子人人喊咬的東西了。
對國有企業怎么毀就都不惜、不痛。只要能,誰吃誰咬都可以。
上面說的這些,哪一項不是國家的問題、官員的問題?對這一切都算到企業頭上!不在治國、治官上下功夫,卻去毀企業。于是,很多老百姓、特別是那些受害的人民大眾就質問了,這是什么改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