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網友認為:花甲之年的人往往反對轉基因,其原因則是由于思想保守。本網友認為,花甲之年的人,也未必就一定思想保守,也是可能支持轉基因的。
例如,一位花甲之年的前地質工作者就曾表態說:“在10年前沒有用轉基因抗蟲棉的時候,棉鈴蟲泡在農藥里都死不掉。自從我們實施了棉花轉基因工程后,棉花不僅抗蟲害能力增強,而且產量也提高了。因此,我力主大力發展轉基因工程,特別是最近發生的世界性糧食緊缺更增強了我的信念。不要把轉基因這種科學同貿易壁壘聯系在一起,那就會阻擋科學的發展。”
確實有不少反對轉基因的網友是基于對轉基因的不了解而反對。
對一件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提出反對和質疑,這是人們很自然的反應。
但是,也有一些支持者其實是基于對轉基因的誤解而支持。
對一件自己誤解的事情,無論是提出支持還是提出反對,其實都是比因不了解而反對更糟糕的。
這位花甲之年的前地質工作者的支持,其實就包含著對轉基因的誤解。
首先,這位支持者很可能既不了解轉基因棉花能夠抗棉鈴蟲的原理,也不了解棉鈴蟲泡在農藥里都死不掉的原因。
其實,轉基因棉花抗棉鈴蟲的原理,與農藥殺死棉鈴蟲沒有什么區別。
轉基因棉花是把能夠產生某種對棉鈴蟲有殺傷力的毒素的基因移植到棉花的基因里,并設法使得這種毒素主要產生在棉鈴蟲喜歡吃的那些部分。
這樣,棉鈴蟲來吃的時候,就會遲到毒素,于是就被殺死了。從原理上講,這其實與直接用針對棉鈴蟲的農藥沒有什么區別。
那么,棉鈴蟲為什么會泡在農藥里都死不掉呢?
這是因為,農藥的使用已經經歷了很長時間,棉鈴蟲也就經歷了相當長時間的“自然選擇”,活下來的棉鈴蟲對很多農藥都具有了“抗藥性”。
而轉基因棉花能夠對抗棉鈴蟲,其實仍然是用的毒素。
那么,在一定的時間之后,活下來的棉鈴蟲也仍然會由于“自然選擇”而產生“抗藥性”。
因此,轉基因棉花與農藥一樣,其有效抗蟲作用是有一定的時限的。
超過了這個時限,活下來的棉鈴蟲就會具有足夠的抗藥性,可以繼續吃轉基因棉花而不會死掉。
此外,危害棉花的蟲害,其實并不只是棉鈴蟲,還有很多其他的害蟲也吃棉花,這些害蟲之間是生存競爭關系,它們的食物都是棉花。
一般情況下,棉鈴蟲的競爭力是最強的,于是其他害蟲的危害就不明顯。由于轉基因棉花的毒素主要是針對棉鈴蟲的,對其他害蟲的作用沒那么大。
這樣一來,當棉鈴蟲的危害大幅下降之后,與之競爭的其他害蟲的危害就增加了,棉農仍然不得不使用農藥來對付其他害蟲。
據報道,在大規模種植轉基因棉花的江蘇省,就已經出現了上面說的這些情況了。
而且,其他害蟲也會在“自然選擇”下逐漸具有“抗藥性”,早晚會出現別的害蟲也像棉鈴蟲那樣“泡在農藥里都死不掉”的情況,雖然現在還沒有出現。
實際上,棉農們已經認識到僅僅依靠農藥是無法除害的。
他們總結出的棉鈴蟲防治措施里,農藥只是一個方面,除此以外,農業措施、誘殺、生物防治都是必需的:
“【防治措施】
1 農業措施
棉花收獲后清除田間棉桿、爛鈴和僵瓣,深耕,冬灌,可消滅大量越冬蛹。6月中、下旬摘除早蕾(即伏前桃),產卵期摘除邊心,及時整枝打杈,并帶出田外深埋,可明顯減輕田間蟲、卵量。早熟、無蜜腺、棉酚和單寧含量高的棉花品種具有抗蟲作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棉區合理種植轉Bt基因抗蟲棉,可有效減輕棉鈴蟲為害。
2 誘殺和種植誘集作物
成蟲發生期,集中連片應用佳多頻振式殺蟲燈、棉鈴蟲性誘劑誘殺成蟲。佳多頻振式殺蟲燈單燈控制面積2—3.3公頃,連片規模設置效果更好。燈懸掛高度,前期1.5—2.0米,中后期應略高于作物頂部。黃河流域棉區二代棉鈴蟲羽化期(6月中旬)開始開燈,8月底撤燈,只在成蟲發生盛期開燈,其他蟲態發生期避免開燈。每日開燈時間為晚9時至次日凌晨5時。
第二、三代棉鈴蟲成蟲羽化期,有條件的地區可在棉田內插萎蔫的楊樹枝把誘集成蟲,每667平方米10—15把。在棉田邊或插花種植春玉米、高粱、留種洋蔥、胡蘿卜等作物誘集帶,可誘集棉鈴蟲產卵,集中殺滅。
3 生物防治
棉鈴蟲寄殺性天敵主要有姬蜂、繭蜂、蚜繭蜂、赤眼蜂等,昆蟲病原菌有真菌和病毒等,捕食性天敵主要有瓢蟲、草蛉、捕食椿、胡蜂、蜘蛛等,對棉鈴蟲有顯著的控制作用。
從第二代開始,每代棉鈴蟲卵始盛期人工釋放赤眼蜂三次,每次間隔5—7天,防蜂量為每次每667平方米1.2萬—1.4萬頭,每667平方米均勻放置5—8個點。具體方法是:赤眼蜂開始羽化時(約5%的柞蠶卵上出現羽化孔),把蜂卡撕成小塊,用中部棉葉反卷包住蜂卡,附著在其他葉片背面,避免陽光直射,早晨或傍晚釋放,棉鈴蟲田間蟲量可減少60%左右。
棉鈴蟲卵始盛期,每667平方米用2000IU/毫升蘇云金桿菌懸浮劑(BT制劑)(轉BT基因抗蟲棉田禁用)400—500毫升或10億PIB/克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可濕性粉劑(NPV)80—100克或0.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微乳劑20毫升對水40千克噴霧。”
其次,轉基因植物的主要優勢其實就是抗蟲害,增加產量并不是它的優勢。
棉花的蟲害很厲害,其產量主要受制于蟲害,抗了蟲害,產量當然就會增加,所以轉基因棉花的產量提高,其實并不是轉基因本身的作用。
而且,上面這個結論也不能照搬到水稻小麥上來,因為水稻小麥的產量并不主要受制于蟲害。
雜交水稻小麥的高產,主要是來自產生矮稈抗倒伏性狀的基因。
這種基因本身是水稻小麥的基因,如果只是在水稻小麥種內進行“轉基因”,那其實與雜交沒有什么區別,是沒有什么危險的。
但是,如果像某些轉基因動物那樣,把某些病毒的生長基因轉移到水稻小麥上來使其增加產量,那就可能產生難以預料的危害。
這里順便指出某網友在一個跟帖中犯下的一個邏輯錯誤:以“確定砒霜有害是不需要幾代人的時間”為依據,認為確定一種東西無害也不需要幾代人的時間。這實際上是這位網友的老毛病了:所提供的論據,根本無法證明其論點。
要確定一種東西確實有危害是比較容易的,也確實可能并不需要花費多長時間:只要它能夠在短期內在某一方面產生危害,就可以確定它是有危害的。
但是,要確定一種東西確實沒有危害就是很困難的了,因為必須確定無論在短期內還是長期內都不會在任何方面產生危害。
尤其是長期危害,往往是很難確定確實沒有的,這就需要很長的時間。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