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轉基因水稻安全性的爭議,可以看到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農大教授張啟發的回應。 張院士說,轉基因農作物在全球大面積種植已有14年之久,食用轉基因食品的人群超過數十億之眾,至今還沒有關于轉基因食品不安全的任何證據。相關實驗也證明,轉基因作物沒有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在我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等級分為4級,目前研究的農業轉基因作物均為一級,即“尚不存在危險”。 “可以說,轉基因食品是有史以來評價最透徹、管理最嚴格的食品。凡是經政府審查、批準上市的轉基因食品均是安全的。”張啟發院士說,“轉Bt抗蟲基因水稻蟲不能吃,人能吃!因為蟲和人吃的部位不一樣。拿水稻來說,蟲吃的是莖稈和葉片,人吃的是果實——稻谷。”
為了證明長期食用轉基因稻米的安全性,張院士拿“小鼠灌胃實驗”結果作為論據來解讀說,“華恢1號”稻米中抗蟲蛋白含量≤2.5微克/克,要達到5克/千克(抗蟲蛋白與體重的比率)的接受試驗的劑量,體重60公斤的人需要吃120噸稻米。“也就是說,按照這個實驗結果推理,如果按照每天吃500克稻米計算,一個成年人即使吃‘華恢1號’轉基因稻米657年應該是安全的,這個結果可供大家討論。”
雖然這些話肯定得有些過頭,一字不提“轉基因主糧”的“非預期效應”,如果張院士是一個純粹的科學院院士,我們還是應該盡量地相信他。但是,當我們把下面這則2009年12月3日的股評聯系起來讀,感覺就有些不一樣了——
農業板塊:轉基因誘發走強行情
一、轉基因,或是農業板塊走強的催化劑
在2009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加快推進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整合科研資源,加大研發力度,盡快培育一批抗病蟲、抗逆、高產、優質、高效的轉基因新品種,并促進產業化。
據有關消息透露,有關轉基因的相關政策將得到進一步的落實。兩位參與審批過程的科學家近日對路透表示,中國政府已經批準首個轉基因水稻品種投入商業化種植,這或會為其他主要水稻出產國采用這種極富爭議的技術鋪平道路。與此同時,歐洲委員會近天采納了一項決議,批準轉基因(GM)玉米MIR604用于食品和飼料,及其進口與加工。這將意味著,一直被政策禁止商業化的轉基因水稻、大豆等農作物有望獲得新的突破。
目前,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轉基因作物生產國和產品出口國,轉基因作物占全球一半以上,阿根廷占21%左右,加拿大占6%左右,巴西與中國各占4%左右。中國的轉基因農作物主要是棉花,轉基因種植面積已占到總量的七成以上,僅次于最大生產國美國。而由于安全等各種原因,政策一直限制轉基因水稻、大豆的大規模商業化推廣。
由于轉基因水稻可節省農藥80%以上,并且最好的水稻種子增產10%以上,投入產出比明顯高于雜交水稻等傳統水稻,市場空間相當巨大。因此,如果轉基因水稻、大豆等在政策上得到放行,將迎來巨大的市場空間。從種子公司的經營情況也可知道,每一次優良品種的推出,都會帶來盈利的飛速發展。
二、相關公司將受益轉基因的商業化
在國內,在轉基因水稻技術方面有先發勢的主要有3個地方,分別是中科院遺傳所(朱禎牽頭研究的轉SCK基因抗蟲水稻)、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院士的BT抗蟲水稻)、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所(賈世榮研究員的抗白葉枯病水稻)。因此,與相關機構、研究所有合作關系的上市公司,將從中受益。另外,我國超級雜交水稻三期規劃以袁隆平為主要負責人,其規劃主要分三期:第一期是畝產達到700公斤,已在2000年完成;第二期是畝產800公斤,也已在2004年提前完成。目前正是三期攻關,計劃2010年實現,達到畝產900公斤。據袁隆平介紹,三期將含有轉基因技術。
從這則股評可以看到,對轉基因作物世界上還處在極富爭議中,中國已經開始突破這些爭議,走在了世界前列。還可以看到,張院士還不是一個純粹的科學院院士,如果轉基因水稻投入商業化種植,將迎來巨大的市場空間,與張院士有合作關系的上市公司都將從中受益,更不要說張院士和他的種子公司了。這種經濟利益有多么大,從袁隆平成為億萬富翁的過程就可以想象得到。
因此,上面所引張啟發院士對轉基因水稻安全性的爭議的回應,還應該看成張啟發老板對轉基因水稻安全性的爭議的回應。既然張院士還有著老板是身份,那么他的回應就只有商家廣告份量了。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對“轉基因主糧”這樣天大的問題,老百姓希望能夠聽到比較純粹的轉基因方面科學家的聲音,可是很難聽到,難道在這方面已經沒有純粹的科學家了?于是老百姓非常希望得到政府方面的說明,特別期待著------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