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所謂的臺灣民眾的“悲情意識”和“臺灣意識”最先是誰提出來的,但相信不是鄭必堅先生。但我知道所謂的臺灣民眾的“悲情意識”的由來。中日在簽訂《馬關條約》后,臺灣被割讓給日本,從此開始了日本帝國主義對臺灣長達50多年的統治,而臺灣居民從內心深處覺得是被當時的清王朝拋棄了,這是“悲情意識”的由來。二戰后,按照《雅爾塔協定》之規定,中國國民政府恢復了對臺灣行使主權,但隨后發生了“二二八”事件,國民黨政府派出軍隊,對島內民眾進行了血腥鎮壓和屠殺,使“悲情意識”進一步加劇。解放戰爭的勝利,使國民黨蔣介石敗退到臺灣,并把臺灣作為“反攻復國”的基地加以苦心經營,造成了兩岸事實上的分裂。上世紀九十年代后,島內“臺獨”勢力高漲,代表“臺獨”的民進黨,依靠所謂“民選”,從國民黨手中贏得了執政權,并在島內掀起了一波波的“去中國化”活動,島內追求統一的力量被削弱,“臺獨”勢力猖獗,面對嚴峻的兩岸局勢,有的人提出了臺灣的“悲情意識”,意在大陸應該理解臺灣在百多年來的“棄子”心理,并以此解釋何以島內“臺獨”勢力綿綿不絕,日漸坐大。至于“臺灣意識”,前文已提到過,在此不在贅述。
其實臺灣問題說到底就是美國插手中國內政而形成的一個復雜但也簡單的中國內政問題。說它復雜,因為它涉及兩岸三方間錯綜復雜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問題;說它簡單,要是美國不站在臺灣身后臺灣問題對大陸根本就不是一個大問題。那么,我們怎么看待所謂的“悲情意識”和“臺灣意識”?
必須認識到,“悲情意識”和“臺灣意識” 都是某些人在海峽兩岸制造分裂的借口,其目的不外乎就是“以拖帶變”。目前的國際形勢在“臺獨分子”看來,“臺灣獨立”的時間并不成熟,其所顧忌的就是大陸強大的軍事實力。“臺獨就是戰爭,分裂沒有和平”,大陸的話已經說得很清楚了。于是,一些人拋出了“悲情意識”和“臺灣意識”,意思就是大陸應該理解臺灣的社會意識,應該通過人員來往,經濟交流等形式,贏得島內民眾的心理,實現兩岸的和平統一。但這個過程要多久?沒有人回答過。所以,問題的根本在于“臺獨分子”企圖“以拖帶變”,夢想有朝一日在大陸陷入深刻危機而自顧不暇的時候覓得“獨立”的良機,所謂“悲情意識”“臺灣意識”都是掩人耳目的借口而已。
海峽兩岸的中國人是燦爛的中華文明的創造者和繼承者。近代中國,積貧積弱,領土被敵人蠶食,人民被敵人殺戮,國家沒有力量進行保護。臺灣的被割讓,是全中華兒女的共同悲哀,以所謂臺灣的“悲情意識”對抗國家統一,在道理上是站不住腳的,這種“悲情意識”和全中國人民要求國家統一的“悲情意識”相比,孰輕孰重一目了然。
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是任何人也改變不了的事實。無論是“悲情意識”“臺灣意識”,作為中國的一部分,它必然要服從于大中華的“大一統”意識。我們看到,兩岸人員來往多了,經濟聯系更加緊密了,但島內贊成統一的人數并沒有增加,以“臺灣人”自居逐漸成了年輕人的主流。再過三十年,當島內從大陸去臺的老一輩人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后,那時的臺灣還有多少人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所以我們必須以大中華的“大一統”意識來規范“悲情意識”“臺灣意識”。美國人口口聲聲支持臺灣三千萬居民的民意,他們有沒有想過尊重大陸13億人民的民意?說到底,美國人遏制中國發展的動作就從來沒停止過,臺灣作為遏制中國崛起的“不沉的航空母艦”,在美國的全球戰略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可悲的是臺灣竟自動充當了美國遏制中國的馬前卒,而令親者痛 仇者快。
大陸人民歷來把臺灣同胞看作血濃于水的骨肉兄弟,為了顯示對臺灣同胞的真誠情意,幾乎到了有求必應,委曲求全的地步。但是如果我們的一片真心換來的只是對岸的“悲情意識”“臺灣意識”,那是不是該想想動用家法,對不肖子施以大棒了?
臺灣是全中國人民的臺灣,任何關于臺灣前途的設想和實施,必須由全中國人民共同決定。
“悲情意識”“臺灣意識”可以休矣。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