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觀上的無知
周承友
年末歲初,潘志新在此連篇累牘地發表了有關唯物史觀等方面的六篇文章,其主旨是否定馬克思的兩大發現特別是唯物史觀。
潘的《〈線性歷史觀的終結〉討論》一文是他幾篇文章思想的集中體現。其核心論點是:生產力概念的混亂導致了唯物史觀的“不合理”和“難題”?!安缓侠怼敝幨牵骸凹热簧a力的發展來源于生產力內部的要素與生產關系的共同作用,那么生產力又怎可能與給自己力量的生產關系發生矛盾呢?”‘難題”在于:“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前提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同步說”與推理過程中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錯位說”的矛盾,這個矛盾和對立就能導致唯物史觀的徹底瓦解?!迸藶榇诉€作了大量的引證,其實是個無知之徒。
早在1980年代中后期,我國哲學界就“生產力問題及其與唯物史觀的關系”掀起過熱烈討論。胡承槐、石婷婷的《也論生產力的實質、動力和規律》一文(載《哲學研究》1988年第4期)就是那時的一篇優秀的唯物史觀的論文。綜合那時討論的積極成果和筆者的理解:生產力既然是“力”,就鮮明地體現了其內涵,生產力就是指人們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而改善物質生活條件的能力,這就是生產力的簡單內涵。生產力的要素、結構、系統甚至環境問題等等都屬于生產力的外延方面。生產力系統可包括物質技術系統和勞動組織關系系統兩大部分。生產力的性質和發展水平體現在生產力發展的物質技術狀況和勞動組織關系狀況上而主要體現在其物質技術狀況上。生產力的發展與主體需要之間的矛盾是生產力發展的根本矛盾和動力。主體的需要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決定著主體需要的可能。而生產關系就是指生產過程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一般的勞動組織關系,如分工、合作、管理、勞動聯系形式或交換形式、消費形式等;二是指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權和利的關系,如所有制關系、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及相互關系、產品分配形式等,這就是狹義的通常意義上的生產關系。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就是通過它們的中介——勞動組織關系(的體制、形式、過程等)相互連接而共存于一體(生產方式)里。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生產力,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這些都是唯物史觀的常識。當然,唯物史觀的根本立場還在于:社會存在(包括地理環境、人口因素、人類實踐首先是生產實踐在內)決定社會意識。
潘文無視唯物史觀發展上的常識和積極成果,不理解生產力、生產關系、生產方式的真正含義,卻大肆賣弄,武斷地得出唯物史觀的“不合理”,可見其無知之極。所杜撰的唯物史觀的“難題”更是謬誤之極。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當然是同時存在的,只要略知馬克思的有關社會發展的“三形態”與“五形態”之間關系的論述,就可知潘的“同步說”和線性論的謬誤。至于潘的“錯位說”的歷史現象,正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發展的不同步而又要遵循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規律的表現(這些理論和事實早有證明)。
2010年1月2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