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商品的價值不要紙幣的價值
無產階級在落后的國家里奪取政權以后,按照列寧的指示,必須經過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國家資本主義,然后取消商品生產進入社會主義。所以,弄清商品的價值和紙幣的價值,很有必要。
商品的價值就是生產商品時耗費的工人勞動能力即體力和腦力的耗費。因此一切商品只有經過工人的勞動才有價值,商品的價值是固定不變的,因而是真實的價值或實在的價值。例如,土地就沒有價值。紙幣的價值只有進入流通才有價值,不進入流通只是廢紙一張,紙幣的價值并不是工人勞動的耗費而是通過紙幣的流通數量確定的價值,紙幣的價值是可變的,因而是虛假的價值或虛擬的價值。
社會生產產品的目的是為了消費產品,這個消費是直接的,生產直接就是消費,消費直接就是生產。社會生產商品的目的也是為了消費商品,這個消費是間接的,商品必須使用貨幣交換才能消費,才能生產。生產和消費之間加進了商品交換這個環節。所謂的政治經學就是研究商品交換的學說。
無產階級在奪取政權以后,在沒有消滅資本主義以前,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國家資本主義時期,自然不得不進行受到限制的商品生產。現在的問題是,進行這種商品生產是要商品的價值呢?還是要紙幣的價值呢?
無產階級發展生產是為了增加社會財富,進而達到消滅商品生產的目的。既然是這樣,那么,發展商品生產也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商品是用價值表現的,所以,無產階級要的就是商品的真實的價值。商品的價值既然是勞動的結晶,那么,參加勞動的人越多,耗費的勞動力就越多,因而創造的價值就越多。所以只要全社會成員都參加勞動的時候,就能創造最大的價值,因為價值和商品是同義語,所以,創造的價值越多就表示創造的商品就越多。商品越多就表示社會的財富就越多。現在有一種錯誤的觀點,認為機器可以創造價值,管理有方可以創造價值等等。機器只能轉移價值不能創造價值,只有使用機器的人才能耗費人的體力和腦力才能創造價值。管理只能促進或延緩勞動者創造價值,它本身并不能創造價值。
現在的實際情況是,大量的人力涌進城市,從事不創造價值的商業勞動、服務勞動等等,這種浪費是最大的浪費!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把創造價值的勞動全部壓在生產勞動者的身上,增加他們的勞動負擔。而社會對這些勞動者卻低眼下看,社會犯了一個天大的錯誤:不懂得正是這些背負沉重的勞動負擔的勞動者,創造了全社會不參加創造價值的人們的全部生活資料,養活了這些人!
由于經濟學家們、社會精英們、主流媒體認為紙幣的價值也是勞動創造的價值,所以,紙幣的價值越多就表示勞動創造的價值越多。他們以此為根據認為紙幣的規律就是價值的規律。我們已不厭其煩地說過紙幣的價值是由紙幣的發行的數量決定的,而不是勞動創造的價值。紙幣和商品交換并不是以商品中包含的價值為標準,所以紙幣并不服從價值規律,而是服從紙幣的規律。既然是這樣,那么無產階級在進行商品生產的時候為什么要使用紙幣的價值呢?
現在的實際情況是,社會已經把紙幣的價值作為勞動價值,作為商品的代表,作為財富的代表,作為追求的對象。在這種情況下,國民財富的增長就是紙幣價值的增長,利潤的增長就是紙幣價值的增長,稅收的增長就是紙幣價值的增長,工資的增長就是紙幣價值的增長。事實一再告訴人們,這種增長是背離勞動價值的增長,例如,鋼鐵、水泥等價值增長了,為什么又要限產呢?難道中國不需要鋼鐵和水泥了嗎?事實是中國農業的現代化需要的農用機械差得遠著呢,怎么鋼鐵就多余了呢?全國需要改建的非抗震建筑到處皆是,需要的水泥遠遠趕不上需要怎么就多余了呢?這就是社會把紙幣的虛假的價值價值看做勞動價值的必然結果!又例如,利潤本質上是剩余價值的表現,為什么利潤總是使資本家無利可圖呢?這也是社會把紙幣的虛假價值作為利潤的必然結果!又例如,工資本身是必須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的總和,為什么工資的增長總是趕不上生活資料價格的增長呢?這也是社會把紙幣的虛假的價值作為工資的必然結果!
由此可見,無產階級在不得不進行商品生產的時候,一定要商品的勞動價值,絕不要紙幣的虛假的價值!
勞動者
2009年12月31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