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訓到楊元元
武 訓(1838~1896)山東冠縣柳林鎮(zhèn)武莊人。因在兄姐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名訓則是清廷嘉獎他行乞興學時所賜。武訓7歲喪父,乞討為生,求學不得。吃盡文盲苦頭,決心行乞興學。
咸豐九年(1859),21歲的武訓開始行乞集資。同治七年(1868),武訓將分家所得的3畝地變賣,加上歷年行乞積蓄,共210余吊,悉交人代存生息,而后置田收租。光緒十二年(1886),武訓已置田230畝,積資3800余吊,決定創(chuàng)建義學。光緒十四年(1888),花錢4000余吊,在柳林鎮(zhèn)東門外建起第一所義學,取名“崇賢義塾”。他親自跪請有學問的進士、舉人任教,跪求貧寒人家送子上學。當年招生50余名,分蒙班和經班,不收學費,經費從武訓置辦的學田中支出。
作為清朝末年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一個乞丐,冠縣柳林人武訓靠著乞討斂錢,經過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修建起了三處義學,購置學田三百余畝,積累辦學資金達萬貫之多。
山東巡撫張曜聞知武訓義行,特下示召見,并下令免征義學田錢糧和徭役,另捐銀200兩,同時奏請光緒帝頒以“樂善好施”匾額,并賜名“訓”以示旌表,清廷授以“義學正”名號,賞穿黃馬褂。其名聲由此大振。
1903年山東巡撫衙門為武訓修葺了陵墓、建造了武訓祠,并立碑為紀。到了民國時期,為紀念清末聞名中外的“平民教育家”、“義學正”武訓,時任山東教育廳長何思源先生撥款重建了武訓祠。何思源還在武訓祠堂立了尊武訓漢白玉雕像,。1932年,當時的山東省主席韓復榘為紀念在臨清倡辦義學的武訓,建造了 “武公紀念堂”,并在紀念堂兩側建造了兩個“武公紀念廳”。
在“特別是”的年代,重新為武訓樹碑立傳,在他的家鄉(xiāng),辦起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武訓實驗小學”、“武訓高中”。
歷代統(tǒng)治階級對武訓是贊賞有加,從清朝皇帝對其賜名“訓”,不難看出統(tǒng)治階級對武訓的馴服以及他以行乞的極端方式興辦學校,進而培養(yǎng)更多的“馴服的”奴隸或奴才的行為是多么的期待。
在“特別是”年代,作為政府面子工程的“希望工程”和一些人的捐資助教其實不過是武訓的翻版而已。
在武訓死后103年,有一個在歷史上注定要與武訓齊名的女孩卻悲慘的自縊而亡了。這個女孩就是楊元元。楊元元6歲喪父,一直和母親相依為命,漂泊度日。畢業(yè)時因拖欠武漢大學3970元學費,所以直至2007年才拿到學士學位證和畢業(yè)證。本科畢業(yè)償還債務和貸款后,她考取了上海海事大學法學院的海商法公費研究生,由于生活困頓,工作漂泊于 2009年11月26日 在宿舍24#506的衛(wèi)生間用兩條系在一起的毛巾將身體懸掛在衛(wèi)生間水龍頭上,結束了自己的30歲的生命。楊元元“給窮人維護正義”的夢最終沒圓。
說武訓是殺死楊元元的推手一點都不夸張。早在1950的電影《武訓傳》上演后,毛主席就對電影《武訓傳》的進行了憤怒地批判。表面上看,武訓辦學沒有什么錯,但是,毛主席對用電影宣傳武訓,幾乎是怒不可遏!他說“象武訓那樣的人,處在清朝末年中國人民反對外國侵略和國內反動統(tǒng)治者的偉大斗爭時代,根本不去觸動封建經濟基礎及其上層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熱地宣傳封建文化,并為了取得自己所沒有的宣傳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對反動的封建統(tǒng)治者竭盡奴顏婢膝的能事,這種丑惡的行為,難道是我們所應當歌頌的嗎?”毛主席認為,武訓的所謂“義學”,由于建立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基礎上,正是這種所有制,剝奪了下層人民有受教育的經濟能力。”武訓的錢,一是強要來的,他是以五毒威脅善良人民、逼其出錢的惡丐;二是放高利貸(利息三分);三是倚仗官勢募捐。這三種錢的來源都是不正當?shù)摹Kk之學,并不是所謂為了“窮孩子”,“為窮孩子”只是一句空話。只有那些天真得透頂?shù)娜藗儯艜嘈盼溆柕摹傲x學”里, “窮孩子”在那里跳來跳去。進而認為,他是“為整個地主階級和反動政府服務的大流氓、大債主和大地主”!
武訓的奧妙,當時包括現(xiàn)在,許多人實際上并不怎么理解和懂得,正是楊元元的死,使對我們徹底明白了毛主席對武訓的批判是多么的正確深刻,超前而又獨到。
楊元元的悲劇作為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自有其個性,但是,作為倡導“知識改變命運”的“特別是”年代又有其共性。楊元元的毛巾不僅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時也給“知識改變命運”打了一個死結。楊元元的悲慘命運告訴我們,“特別是”年代已經封死了青年人通過個人奮斗而爬上金字塔的道路。武訓救不了青年,更救不了中國,也許武松的道路能給我們一啟迪。當下,我們中華民族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青年人更是肩負歷史重任,一個青年就像一滴水,只有投身到廣大勞動人民的汪洋大海里,才不至于干涸。“蟻族”們不要在蟄伏了,不要猶豫,無需彷徨,認真讀一讀毛主席對武訓的批判,只有從根本上觸動扼殺楊元元的經濟基礎及其上層建筑才能避免楊元元的悲劇,每一個青年才能蕩起生命的漣漪。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