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一粒米也要看華爾街臉色--中國人徹底淪為美帝奴隸
國務院研究發展中心在2006年7月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在中國已開放的產業中,每個產業排名前5位的企業幾乎都由外資控制:中國28個主要產業中,外資在21個產業中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玻璃行業、電梯生產廠家,已經由外商控股;18家國家級定點家電企業中,11家與外商合資;化妝品行業被150家外資企業控制;20%的醫藥企業在外資手中。據國家工商總局調查,電腦操作系統、軟包裝產品、感光材料、子午線輪胎、手機等行業,外資均占有絕對壟斷地位。而在輕工、化工、醫藥、機械、電子等行業,外資公司的產品已占據1/3以上的市場份額。”(見叢亞平《利用外資八思》)。
不僅如此,在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食用油原料上,外資也已控制了中國百分之八十(甚至更多,而賣國賊們還在否認)的大豆份額,因此郎咸平戲言:中國人連吃個煎荷包蛋,炒個青椒肉絲也要看美國人臉色。因為“2004年,華爾街資本高盛進入中國,首先參股了雨潤集團(為中國大型冷凍肉生產商),2006年又收購雙匯集團,2008年以3億美元價格收購了湖南、福建幾十個養豬場。郎咸平表示,高盛是中國少數甚至是唯一一個控制了養豬產業上中下三游產業鏈的企業,所以成本最低。據郎咸平說,最新數據顯示,全中國50%蔬菜種子是孟山都公司控制的,所以青椒也難免。”
坦率地說,我開始還表示懷疑,但是今早的一個新聞讓我毛骨悚然,據鳳凰網轉載〈〈經濟參考報〉〉一個報道《外資壟斷中國種業市場 農民被迫接受 1克 種子1克金》,也就是說,中國人將來吃的每一粒糧食,也要看洋大人的臉色。
嗚呼哀哉!
這就是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巨大的成就,我們終于享受到了超國民待遇,吃的是美國人提供的種子化肥生產出的食品,臉上抹的也是美國或者法國牌子的化妝品,坐的日本法國美國英國牌子的汽車,喝的可口可樂,去外地,你坐的是或者波音或者空客或者是日本法國德國技術的高鐵,中國人那個一個美。幾個大國伺候咱一個人。真是爽啊!
行文至此,我忽然想起老舍《茶館》里似曾相識的那一幕。
附報道
外資壟斷中國種業市場 農民被迫接受1克種子1克金
2009年12月25日 經濟參考報 本報記者 王春雨 王曉明 郭遠明
秋收剛結束,吉林省德惠市朱城子鎮農民于海和就和鄉親一起,跟當地的經銷商訂購明年春耕種子。于海和告訴記者,這次他們要買國外公司“先玉335”玉米種子,這不僅要提前半年預訂,每袋還得交80元訂金,并且必須給經銷商身份證復印件。盡管如此,“先玉335”仍然供不應求,高峰時甚至有上百戶農民排隊購買。
《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在北京、山東、甘肅、吉林等地調查發現,在“試水”中國種子市場并取得初步成功后,外資種子開始由蔬菜、花卉向我國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進軍,擴張速度明顯加快。調查中,業界人士普遍對此感到憂心忡忡。他們認為,從當前看,外資給中國市場帶來了優質的種子資源,卻并未帶來國內種業急需科研成果、管理經驗等核心競爭力。此外,外資壟斷蔬菜種子后產生的高價格、高風險“苦果”已逐步顯現,業界普遍擔心,一旦外資控制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可能會對國家糧食安全造成威脅。
國外玉米種子已在我主產區完成布局
吉林省農科院副院長羅振鋒認為,“先玉335”的熱銷,只是國外種子公司進軍我國大田作物種業的一個縮影。由于對政策、法律和中國市場不熟悉,自2000年國外種子企業陸續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外資曾經歷較長時間的“蟄伏期”。在經營蔬菜、花卉等小作物成功后,外資目前正積極向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進軍。尤其在玉米種子方面,“先玉335”2006年推廣面積僅26萬畝,2009年迅猛增加到1900多萬畝,幾乎占到吉林省玉米播種面積10%。國外品種影響大、推廣速度快,現已在我國東北等玉米主產區基本完成了布局。
據業內人士介紹,繼“先玉335”后,先鋒公司還計劃推出“先玉696”、“先玉508”等一系列品種,預計將占有更大的市場份額。據業內人士介紹,除已進入我國種業的70多家外資企業外,孟山都、拜耳等跨國集團正加緊與國內企業商談合作事宜。在水稻制種方面,一些國外公司在水稻主產區與有實力的科研單位合作,開展水稻育種研究,意圖采取迂回戰術,涉足我國水稻種子市場。
農民被迫接受“ 一克 種子 一克 金”
在山東省壽光市稻田鎮西稻田村農民董漢元家的蔬菜大棚里,董漢元指著地里一隴隴的茄子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以前種國內品種,冬天不愛坐果,產量低,現在鄉親們都種荷蘭瑞克斯旺公司的“布利塔”茄子,產量每畝地比國產品種高1000斤左右。
優質種子給農民帶來實惠本是好事,然而,隨著市場份額不斷擴大,外資對我國種業的沖擊也開始不斷顯現。在控制我國蔬菜種子50%以上的市場份額后,外資大幅提高種子價格,甚至出現了“ 1克 種子 1克 金”的天價種子,使農民飽嘗國外高價種子苦果。
中國農業大學壽光蔬菜研究院常務副主任國家進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以甜椒為例,國外種子公司生產1粒種子的成本只有1分錢左右,但在中國市場要賣1元錢,比黃金還要貴。此外,以色列海澤拉公司的“189”番茄、荷蘭瑞克斯旺公司的“布利塔”茄子等,每克的價格都在100元以上,但由于市場已被國外公司壟斷,農民只能被迫接受。
種子是農業之母,種業主權事關國家糧食安全。專家認為,外資在我國種業市場的不斷滲透,擠壓了我民族種子企業的經營空間,使我民族企業生存艱難,一些民族企業甚至淪為外資操控的“棋子”。
“饑不擇食”可能導致一些科研成果被外資利用
《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發現,目前我國對外資與國內科研機構合作方面的監管仍屬空白。外資正抓住當前的監管“空子”,采取與國內科研機構合作、參股等方式,獲取我科研機構成果,加快其種業擴張步伐。
除了與中國企業組建生產公司外,先鋒公司還與北京未名凱拓農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暨國家作物分子設計中心共同組建國內第一個農業生物技術研發機構。據了解,未名凱拓公司由北京北大未名生物工程公司、北京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和北京農林科學院組建,在水稻功能基因、作物抗旱和抗鹽能力、植物遺傳轉化、生物能源等研究領域擁有豐碩成果。業內人士分析,先鋒公司與未名凱拓公司合作,看中的就是未名凱特雄厚的科研實力。
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趙剛認為,當前我國科研單位參與國際合作的監管處于“灰色地帶”,相應的政策界限比較模糊。一些國內科研機構為了經費,在于外資合作時“饑不擇食”,可能導致我國一些科研成果被外資利用。此外,我國很多科研機構與外資簽訂合作協議時都有“合作雙方有科研成果優先使用權”等類似條款,這項條款的實質,就是中外雙方誰先使用,誰就優先擁有科研成果知識產權,外資企業擁有生產條件和豐富市場資源,因此大多能搶在國內科研機構前使用科研成果。
外資加速并購我“排頭兵”企業
為了迅速占領中國種子市場,外資還把目光瞄準了具有種質資源、生產設備、營銷網絡的優質民族種子企業,不斷加大并購我國種子企業力度。目前,我國一些種子產業的“排頭兵”企業已紛紛被外資并購,中小民族種子企業面臨嚴重生存危機。
據了解,2002年末,美國先鋒公司公司與我國最大玉米制種企業———山東登海種業成立了合資公司,拉開了外資并購我民族種業的序幕。2006年,先鋒公司與甘肅敦煌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敦煌種業———先鋒海外有限公司。甘肅省敦煌種業具有20多年的種業經營歷史,是我國大型的種子生產企業之一,產品幾乎遍及中國市場,與敦煌種業合作,為先鋒在中國生產雜交玉米種子打開了大門。據業內人士介紹,先鋒公司下一步可能與遼寧東亞種業、川農高科種業合作,消除其在東北、西南地區的競爭對手,完成了在我國玉米種業科研、生產和市場營銷布局。
作為我國水稻種子市場排名第一的湖南隆平高科,也已進入外資的并購視野。目前,世界排名第四的法國利馬格蘭種子公司通過旗下VHK公司,與湖南隆平高科第一大股東長沙新大新集團合作,成立長沙新大新威邁農業有限公司。專家認為,利馬格蘭公司的真實意圖就是通過新大新旗下的湖南隆平高科,涉足中國水稻種子市場。
《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了解到,我民族企業與國外企業合資后,名義上是中方控股,但核心技術、高層管理人員等都掌握在外資手中,合資企業實際由外資操控。專家表示,外資在完成并購“排頭兵”企業后,我種子產業中小企業在外資擠壓下面臨嚴重生存危機,難以與外資抗衡。
相關鏈接:http://finance.ifeng.com/news/industry/20091225/1628437.shtml
http://jjckb.xinhuanet.com/gnyw/2009-12/25/content_199324.htm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