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時代工人沒有剝削農民,而是幫助了農民
長期以來,人們總是認為,我們要發展工業,就必須要有資金,資金只能來自農業積累,例如,周總理在1957年說“而要工業化,就得首先在農業上實行改革,把農業上的封建制度、奴隸制度廢除。農民得到了解放,才能夠使農業經濟得到發展,才能有工業發展的基礎。農業能夠大量增產,才可能積累資金,才可能供給工業原料,才可能解放勞動力參加工業生產。只有建立起工業基地來,這個民族才有發展的基礎。所以每個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經過經濟改革。”《周恩來選集(下卷):關于我國民族政策的幾個問題, 1957,8,4》,特別是年代,更是將此作為毛時代一條罪狀,“搞剪刀差,使農民受損”,就是資改派常說的。
但是,從筆者發展的物質財富分析法來分析經濟問題,其結論恰恰相反。從相互作用效果的主要方面來看,不是農業幫助工業,而是工業幫助農業。
首先,發展工業,缺少的不是資金,而是人才和物資。所謂資金,就是人民幣,是印出來的,任何時候都不缺少。發展工業所需要的物質財富,絕大部分不是農民提供的。農民為工人提供了糧食,但是,即使我們不發展工業,原來從事工業生產的工人不做工人,一樣需要吃飯,不會減少多少糧食消耗。毛時代重點發展的是重工業,化工工業等基干產業,這些工業的原料基本不來自農業。來自農業用量比較大的是紡織工業,需要農業供應棉花。但是,我國真正解決穿衣問題,不是依靠棉花,而是依靠化纖工業。化纖工業原料主要來自石油工業,而石油工業發展,主要依靠鋼鐵機械等重工業發展。另一方面,人才顯然不是農業提供的。
與此相反,我國的工業發展,極大地幫助了我國的農業發展。剛解放時,我國一年僅生產糧食1.3億噸,到毛時代結束時,年生產量達到3.3億噸,其增長速度前所未有,也不會有后來者了。農業增產,與工業有關的包括,大規模修建水庫,渠道,這里離不開工業生產出來的水泥和鋼鐵。沒有鋼鐵水泥工業發展,就不可能建設大量鋼筋混凝土大壩,也無法建設很多混凝土灌渠。在毛時代,我們的水澆地面積從2.5億畝增長到7.5億畝。水澆地高產穩產,是糧食生產大量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這里很大程度上依靠工業的支持。其次是化肥工業發展,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大量化肥,當時經過長期努力,到毛時代結束時,每個縣都建設了化肥廠,這是糧食產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三是機械工業發展,為農村提供拖拉機等機械化設備,到毛時代結束前,很多生產隊都用上了拖拉機。
當然,農民收入比不上工人,這是農業低生產率決定的。發展工業,需要受過初等教育的勞動力。我國剛解放時,80%以上是文盲,他們主要是農民。如果讓農民收入更高,誰會去做工人,發展工業?沒有工業幫助,農業就難以提高生產效率,農民收入就不可能明顯增長,國家經濟也不可能發展起來。正是在工業幫助下,農業生產效率逐步提高,使富裕人員增加,一些地方才能有人力發展鄉鎮工業,同時投入更多人力發展合作醫療,從而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和人均壽命,到毛時代結束時,人均壽命從解放初36歲增加到68歲,這又是一個人類不可能打破的增長記錄。人均壽命的提高,主要來自占人口80%的農民生存條件的改善。因此,支持工業,發展工業是國家發展經濟的唯一出路。其道理與學做詩的功夫在詩外是一樣的。
筆者現在分析經濟問題,是應用自己建立的理論,主要采用實物分析法,一切以人類真正需要的物質財富來進行分析,同時總結了國家發展經濟必須遵守的7個原則(不是個人創造,而是來源于古典經濟學家,參見附錄1)。以西方經濟學理論來分析問題,是不可能正確認識問題的。此前,我應用這個方法分析造原子彈對我國經濟發展影響很小(附錄2),而且能夠促進經濟發展。當然,最令國人傷心和驚人的結果是,我國當前的外匯儲備代表了我們免費奉送西方,特別是美國的物質財富數量(附錄3)。歡迎大家訪問指教。
附錄:
1論發展國家經濟的七大原則(1)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aspx?id=227&articleId=10736
2 造原子彈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aspx?ID=227&articleId=17625
3 為什么說我們在給美國免費奉送物質財富 http://www.blogchina.com/854163.html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