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再思考
作為一名老三屆的老知青,時常想起逝去的知青歲月;苦辣酸甜也時常涌上心頭。作為過來人,應當正確地評價那段歷史并客觀地書寫那段歷史,我想這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
我所說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指1968年12月毛澤東關于“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講話在《人民日報》公開發表之后的那段歷史。1968年,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間。當時,在國際上蘇、美兩霸掀起了瘋狂的反華浪潮。特別是當時被我們稱之為社會帝國主義和新沙皇的蘇修叛徒集團,在我國邊境陳兵百萬,亡我之心不死。
在此前后,毛澤東審時度勢,向全國相繼發出了“抓革命,促生產,促工作,促戰備”, “全民皆兵”, “備戰備荒為人民”,“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等一系列指示。在國內,由于取消了考試制度,各類大專院校尚未招生;另外,國家還面臨著上千萬青年人就業的壓力。這里所說的“壓力”,并沒有確切的數字統計。然而,從《人民日報》發表的《我們也有兩只手,不在城里吃閑飯》的社論來看,這個問題是存在的;否則,是不會讓這么多人吃閑飯而不安排就業的。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當時,大部分青年去農村“插隊”當農民,也有一部分青年去農場、林場當工人,還有一部分青年到了“生產建設兵團”當上了“兵團戰士”。所謂“兵團戰士”,就是屯墾戍邊,平時搞建設,戰時能打仗。當時,全國新建擴建了以知識青年為主的12個“生產建設兵團”。據1975年1月19日人民日報報道,我國有近1000萬知青上山下鄉 。也有的資料顯示,知青總人數為1600萬和2000萬。
毛澤東所說“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來一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志應當歡迎他們去。”這里關鍵是“很有必要”。
毛澤東在1939年4月給抗大的題詞寫道,“知識分子之成為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實行結合工農民眾,他們的分界僅僅在這一點”。毛澤東也曾講過,“無產階級的革命接班人總是要在大風大浪中成長的”。我以為,毛澤東提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除了考慮到當時國際國內的諸多因素外,則有著更深層次的考慮。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是為了防止中國走蘇聯“和平演變”的道路,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正是“實行結合工農民眾”,在廣闊天地中鍛煉,在大風大浪中成長,從而保證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不變。
知青在上山下鄉那段歲月,由于環境和經歷不同,對人生的感悟也各不相同。上山下鄉那段生活苦不苦,確實很苦。正因為苦,才出現了一些“逃兵”。而絕大多數的知青,都在那艱苦的環境中,磨煉了意志,鍛煉了體魄,并加速了世界觀的改造。不可否認,廣大知識青年在那不尋常的歲月,用自己的雙手,用青春的熱血和汗水,甚至用自己的生命, 為共和國,為人民,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我堅信:對于這些,共和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也必將載入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史冊。
70年代后,有的知青參了軍,有的上了大學,有的通過招工等形式,相繼返城;也有一些知青由于各種原因留了下來。后來,一些地方發生了知青請愿之類的事情,這里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大多數知青對一些干部子弟通過“走后門”當兵和上大學而心理失衡,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如今,當年的知青大多已近老年或已進入老年。回顧當年,反思過去,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感受,得出的結論自然不同。
我是在號稱高寒禁區的大興安嶺度過的知青歲月。那時,每個星期吃兩頓細糧(黑面饅頭),平常就是高粱米飯,很少吃到新鮮蔬菜,大多是吃各種干菜。有一年連續10個月沒吃上一頓豬肉。上山五年,干了三年重體力勞動;修路、伐木。有一年修戰備路,每天5點鐘起床,晚上10點鐘收工。后來得了肝炎,腰部也在抬木頭時被壓傷。由于受文革中“派性”的影響,檔案中還有所謂的“黑材料”,為此,申請加入共青團還“考驗”了兩年。如今,我將步入老年,讓我常常回憶的仍然是那個地方。正因為有了那段經歷,一般的苦難我能承受,一般的困難我能克服。正因為如此,我在后來的工作崗位上,從不向困難低頭,也不向邪惡讓步;并在較短的時間內,用較多的科學知識充實了自己,成為一個并不糊涂的人。
有人說,“‘上山下鄉’使幾千萬年輕人的青春被荒廢”,還說使“無數本應成為學者專家的年輕人莫名其妙地在鄉間長期務農”。我卻不這樣看。我視那段經歷為人生的寶貴財富。如果時光倒流,我倒希望那樣“荒廢的青春”再來一次!至于“長期務農”又有什么不好?一邊瞧不起農民,一邊吃著農民種的糧食,說這話的人的良心何在?!
有人說,“一些曾經積極參與過文革運動的城市年輕人經過在農村的艱苦生活后,意識到自己被人所欺騙利用,至此徹底放棄了曾經堅信不疑的馬列主義革命理想以至于一切理想”。我卻以為,堅信馬列主義的人都是生活中的強者,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培養強者的過程。
還有人說,“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歷史的倒退” ,這種屁話不值一駁。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將告訴人們:上山下鄉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一次偉大的壯舉!――共和國可以作證:在過去的歲月里,千千萬萬的知青,是共和國的名符其實的中堅力量!
時至今日,我依然認為:作為一名知青,應當實事求是,應當從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去認真地思考一些問題,特別是思考一些歷史問題,而絕不能以個人的得失來評價毛澤東以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
時至今日,我仍然無限懷念偉大的領袖毛澤東;他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寄予了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對革命事業接班人的殷切希望。
時至今日,我依然無限崇敬佩偉大的領袖毛澤東;因為,他――看得很遠很遠......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