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云川 | 來源:謂網
(編者按:附文是一篇右派學者胡飛雪繁瑣而幼稚的評論文章,本站并不贊成作者錯誤的拜物教觀點,作為研究右派思想的代表觀點也有價值。將道德良知置于欲望統治之下,又讓道德良知去節制欲望,那本身就是不可能的,讓人懷疑是在向社會作秀與打障眼法!這其實是一切資產階級學者的通病與悲哀!)
公行評論:
其一,上帝是人造的。上帝不等同于自然。自然世界產生了天地、萬物、人類。由此,“天上地下、人在其中、萬物左右”的自然秩序形成。帝者,地也;上帝者,以地為上也,這是人類對社會經濟力量的崇拜觀點,即拜物教。人類最早的觀念是本能的具體的,是下帝意識。人類社會通過勞動特別是文化的發明創新(天之道),才進入到文明社會;人類文明社會在各種各樣的經濟活動(地之道)中,一些人產生了物質至上的崇拜意識,因而發明了上帝觀念;有上帝觀念才有上帝信仰,上帝的宗教(鬼神之道)都是后來產生的。換句話說,在沒有物質至上崇拜的東方民族(人之道)大多數人心目中,是沒有什么上帝觀念和信仰的。
其二,人們自然的感情和傾向,不是天之道,而是鬼神之道。天之道是指服從自然規律的文化法則,鬼神之道就是人對自然的感情和傾向,表現為諸如倫理、道德(這里僅指風俗習慣)、情操、人心。儒家的“天之道”有特殊含義。周易說:“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在孔子,天高于人,君王是天子;在孟軻,天人相化,人與天齊;在荀況,人定勝天,人大于天;在董仲舒,天人合一,君王即天(專制)。可見,這個概念在儒家也是有著不斷變化的。
其三,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實際上就是一個經濟社會的倫理情操觀念,它與上帝觀念是一致的,但卻不是道家文化“天之道”,也不是儒家政治“人之道”,而是服從于經濟“地之道”的宗教“鬼神之道”。宗教善良的勸世箴言,根本無力去糾正“上帝”那只“看不見的手”亂來而物欲橫流。所以,亞當·斯密或許算好人,《道德情操論》無疑是蒼白無力的!
其四,“天地人和”才是正確態度。只有使上帝復歸于地下,天地自然就能安寧祥和;由下帝變成上帝,肯定是在違背自然秩序、長期亂倫產生的不良后果。《老子》曰:“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陰符經》說:“天人合發,萬化定基。”只有服從于人民(圣人恒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文化“天之道”的使命(天命),善于運用政治“人之道”這只“看得見的手”,才能制服上帝這只“看不見的手”,免其亂倫(違背自然秩序),而使諸天鬼神(文藝宗教)者各歸于天上地下,不致于跑到這個人類社會上來胡作非為、肆虐人間!
將道德良知置于欲望統治之下,又讓道德良知去節制欲望,那本身就是不可能的,讓人懷疑是在向社會作秀與打障眼法!這其實是一切資產階級學者的通病與悲哀!
(公行 2009-11-28)
----------------------------
附文標題:“天之道”,乃“人之道”也
2009年11月28日 03:42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胡飛雪
為什么要討論“誰害怕亞當·斯密?”這個問題?通讀美國人彼得·J·多爾蒂的這本書,我以為,至少可以歸納出以下兩個原因:
一是因為人類仍然生活在亞當·斯密所闡述的時代,盡管隨著時代的變遷,斯密的某些理論會有所修正或更新,但由《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所奠定的近現代經濟理論體系基礎大框架,仍是當今人們分析經濟問題的思想工具。甚或可以說,現實經濟運行得越來越像斯密提出的模式了。對斯密思想形成最大挑戰的是凱恩斯,但70多年來針對凱恩斯主義是非功過的爭議,遠大于對斯密模式的爭議。所以,凱恩斯主義對斯密模式的挑戰,是一種補充或修正,而遠遠說不上替代。去年第三季度,正當華爾街金融海嘯肆虐全球之際,有人聲稱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模式終結了,這顯然是誤解,因為今年9月初,華爾街那些得到問題資產救助計劃(TARP)的金融機構巨頭們,如摩根大通、高盛、美國銀行、美國國際集團正在陸續償還政府救助資金。這表明,美國政府向處于困境中的金融機構注入流動性,是救急,是滅火,而不是替代市場。奧巴馬的救市行動并沒有偏離亞當·斯密所描述的市場經濟的軌道。
二是亞當·斯密的經濟理論對于傳統民主資本主義的意義,正猶如操作系統對于電腦的重要性。在多爾蒂眼里,直到今天,我們社會的運行不僅直接受益于亞當·斯密富有指導意義的經濟理論,還得益于他關于市民、社會及文化等方面的理論,這些卓越的力量曾被亞當·斯密形象地概括為“道德情操”。可以說,斯密這些關于道德情操的描述,為市場經濟賦予了良心。亞當·斯密,這個表情冷峻的價格、廠商和自由貿易經濟體系的創設人,同時也有著一些促使非經濟組織發揮更大功用的想法,他不僅僅是經濟學之父,還是將宏大的文明體系構筑于真正的文化機構之上的設計者,而那是我們在考查資本主義經濟機制時常要回顧的。斯密這樣表明他對文明的市場體系的態度:“……一個人如果不希望通過自己的能力改善自己的同胞們所處社會的福利,那他就不是一個好公民。”用我們中國人慣常的說法,亞當·斯密不僅主張物質文明建設,似乎更強調精神文明建設。他頭腦冷靜、心腸溫熱,承認、尊重并鼓勵個人自由發財、發展,同時也倡導公平正義和財富的合理分享。斯密終生未婚,這使他擺脫了家庭俗務,耗盡畢生精力向后人說明如何能構造一種社會制度和激勵機制,使人們除了當個好鄰居外,還能成為更好的廠商和消費者。他描述了“看不見的手”,也闡發了市場的靈魂如節約、勤勉、謹慎、明辨、專注及勇于實踐等方面,當然還包括更重要的職業道德。
亞當·斯密自由放任的經濟學觀點,只是為了鼓勵人們增加商品和服務的交換,他追求自由的心理學觀點,其實是想建立一種通過市場強大的約束力把非理性行為轉化為社會道德行為,并使之與社會公共機制相符合。他在政治學觀點中追求的自由,是需要高效的公共機構通過有效的激勵機制以提供公共物品為前提才能夠實現的。
斯密不僅是一個山頂之上的思想家,也是政治策士。他在著書、演講以論述、提升財富和道德的社會地位的時候,既表現了作為啟蒙思想家的長遠眼光,也表明了具備如今華盛頓政策專家那樣細致敏銳的觀察力。這就回到了本書的主題:誰害怕亞當·斯密?也就是誰害怕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模式?誰呢?其實亞當·斯密在270年前就指明了,而且被證明在今天依然正確:是壟斷者,是貿易保護主義者。不幸的是,在亞當·斯密所寄予厚望的公共機制從來沒有停止運轉的情況下,壟斷者、以及貿易保護主義并不總是被關進鐵籠里,一有機會,這兩類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家伙就會跑出來,擾亂市場的正常健康運行,傷害一部分人的利益以自肥。即使是當今自由貿易的重大機制——WTO,也總有人處心積慮地濫用它,以打擊競爭對手,這實在是在開亞當·斯密的玩笑。不過,這也從反面證明了斯密對人性的洞察:人性深處是有陰影的,人性的善惡程度不一,看不見的手應該充分發揮力量,道德情操的力量也應發揮正面作用,尤其是,公開的、統一的、中性的外在規則更不可或缺。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中所闡述的核心思想,一言以蔽之,曰:人類社會發展乃一自然秩序,這個秩序及其演進,根源于人們自然的傾向和情感以及以此種傾向和情感為動機的活動,而人們的傾向和情感歸根結底是上帝(自然)的智慧所賦予的。如果轉換成孔子《中庸》的話,亞當·斯密的“上帝的智慧”,就是“天之道”,而人類由此所展開的有益活動,便是“人之道也”。
■延伸閱讀
《拯救亞當·斯密》
(美) 喬納森·懷特 著
湛廬文化出品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
這本書以小說體形式來演示亞當·斯密的經濟學理論,是把小說與經濟學嫁接在一起的嘗試。作者利用了看似荒謬的還魂附體之說,巧妙地引出了靈魂人物亞當·斯密,借他之口傳達了作者醞釀已久的理念:即使在物欲橫流、金錢至上的思潮甚囂塵上的當今世界,也不要放棄追求一份真誠的感情和一種平靜坦蕩的心境,因為真正的幸福就在于此。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