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友注:本文內容均非本網友原創,第一部分引自網文,第二部分引自網絡博客。
“ 美國煤層地質構造簡單,大多數為緩傾斜或近水平煤層,斷層、褶皺、沖刷、陷落等構造破壞很少,煤層瓦斯含量低,除個別礦井瓦斯需抽放外,大部分可用通常方式來控制瓦斯。如其兩大主要煤田之一的阿巴拉契煤田,90%以上為水平或近水平煤層,埋藏淺,目前礦井平均開采深度僅90米,80%的高產高效工作面屬中厚煤層,而高瓦斯、容易發生重大事故的煤礦,一般被列為不可采礦井而被關閉。
與美國相比,我國煤層賦存條件差。目前,全國2.6萬多處礦井幾乎都是瓦斯礦井,其中30%左右是高瓦斯與突出礦井,有煤塵爆炸危險的礦井占87%,有自然發火危險的礦井接近50%,60%到70%的礦井是在復雜和極復雜的構造條件下進行開采。
露天煤礦效率高,用人少,因此事故也相對少。美國露天煤礦效率為井工煤礦的2.6倍左右。美國露天煤礦所占比重高,長期占煤礦總數的55%以上。
我國露天礦所比重很小,從產量計算,約占4%左右。若按美國露天煤礦的比重情況進行折算,在目前技術開采條件下,我國煤礦死亡人數每年可減少2000人到3000人。”
“ 這不是新觀點。而是我托了一位朋友,到美國的網站上查美國礦難問題,美國網上有這一概念:說美國過去每百萬勞動小時的死亡率也是較大的,現在就逐漸下降。他們還提到1907年,西弗吉尼亞州的一起煤礦事故,死亡曾高達360多人,后來美國開始重視煤礦安全生產問題。
我覺得這一概念很有價值,就用來具體估算一下當前中國和美國的每百萬勞動時間的死亡率,結果發現,中、美兩國的百萬勞動時間的死亡率處在同一量級,中國僅比美國多出41%!這就是說,在礦難安全問題上,中美之間并沒有很大差距!
。。。
在研究或探討安全生產問題上,應該引入真正可比較的,更能準確反映客觀形勢的指標。“百萬噸煤死亡3人”或“百萬噸煤死亡0.03人”,所反映的主要是中美之間的勞動生產率存在著巨大差距;它并不反映出中國煤礦生產安全問題和國外的差距,更不能對不同行業作比較。如果引入百萬勞動時間的死亡率的概念就可以對極不相同的行業,如礦業、交通運輸業、公安、消防……等等有風險的行業,對它們的風險概率進行科學地比較。
我以為,這一百萬勞動小時的死亡率,需要引起所有有死亡風險行業的關注,尤其是對安全負有責任的主管部門。只有引進這一概念,才能對死亡風險進行科學分析。
。。。
為什么美國仍有人從事這一高風險的行業,而且人數達8~9萬之多!這涉及美國的生活水準、工資水準、就業環境以及風險報酬等等復雜因素。但是,中國的普通農民為什么接受這一高風險行業的工作,這的確要具體分析一下。
當前中國人的平均壽命約是70歲,也就是每一位中國人大約生活了70×365×24=613200小時后,就將平均地面臨死亡。死亡的原因有很多,有不可抗拒的
自然死亡,也有來自工傷事故,流行性疾病等意外的死亡。中國在解放前的人均壽命約是36歲,現在是70歲,美國約是78歲。但是,占死亡原因的第一因素,還是自然死亡。對于中國的采煤業來說,每百萬勞動小時的死亡率約是0.266人,而一位礦工終身參加井下勞動的時間大約是60000小時(注:20年×3000小時)。所以,參加采煤工作的礦工,由于井下作業而增加的死亡率是0.266×(60000÷613200)=2.7%。但是,如果不參加采煤工作,那么由于貧窮、缺醫少藥、缺乏營養等因素,而引起的“意外死亡”的死亡率,將比2.7%高出很多!不見得每一位參加工作的礦工們都知道這里的計算,但是,他們都懂得趨利避害。這就是:“要不我們怎么養家糊口,怎么給孩子交學費?”
。。。
相對于中國人的平均壽命約是70歲來說,這一新增加2.7%的風險概率,只不過意味著煤礦礦工的平均壽命將從70歲下降到68歲。所以這還是一個可接受的死亡率。如果這一2.7%的風險概率加大10倍,那么將只有很少的人愿意參加這種工作了。
停止煤礦的生產,當然就可以做到每年少死6000人;但是你還需要核算一下,沒有煤的供應,會給中國帶來什么嚴重的后果,至少要計算一下,會因此而增加多少人的死亡!至少,在中國的北方,恐怕就會有百萬以上的人群過不了今年的冬天!
中國也可以停止煤礦的發展,但是,國家將如何解決每年要新安置多達2500萬人的就業!至少也要計算一下,由于失業人群沒有得到很好的安置,將會新增加多少人死亡!
一個奇怪的現象是:為什么《南方人物周刊》竟沒有注意到中美之間在勞動生產率上的巨大差距?
《南方人物周刊》是完全知道中美之間在生產力水平上的巨大差距的。其實,這一有關“百萬勞動小時”死亡率的計算,是很簡單的計算。所用到的是下列三組數據:
1) 中國礦工是700多萬人,美國礦工是8.1萬人;
2) 中國礦工在礦井下年勞動3000小時,美國礦工在井下年勞動2000小時。
3) 中國年死亡率6000人,美國年死亡率30人。
當然,這里引用的數據并不精確。中國的統計工作相當落后,許多數據在“手冊”上很難查到。因此,這一計算實際上只是常用的數量級的估算。希望未來的專門研究安全問題的專家和有關部門能解決這一問題。
但是《南方人物周刊》是知道這些數字的。就在2005年26期的《南方人物周刊》的第19頁,由“本刊編輯部”寫的一篇“祝福礦工”的文章里,就說中國有“700多萬煤炭工人”,還說“在煤炭占國內生產能源1/3的美國,20世紀末煤礦工人已減少到8.1萬”。《南方人物周刊》編輯部,還寫下了如下詞句:“要減少礦工的死亡,必須減少礦工的總數”;又說“什么時候中國的煤礦工人數量驟減,主要依靠機械作業”。
“百萬噸煤的死亡率”并不是一個足以客觀地反映中美雙方在“煤礦安全形勢問題”的準確的數字。更為科學的比較指標,是在井下的百萬小時勞動時間的死亡人數。因為中美兩國在井下工作礦工人數有極大的區別,每位礦工在井下的年勞動時間也有較大的差別。
。。。
所以,中國的每百萬小時勞動時間的死亡率是6000人÷(750萬人×3000小時÷100萬小時)=0.266人
而美國是30人÷(8萬人×2000小時÷100萬小時)=0.188人
亦即中國的百萬勞動小時的死亡率,比美國多出41%。再說得直白一些,中國的每一位煤礦礦工,在井下作業過程中,所遭遇到的風險概率比美國多41%。
顯然,這一41%的差距,仍然反映出中美之間在煤礦安全形勢問題上確有不小差距。但這一41%的差距,卻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造成中美在礦工死亡的絕對人數上的差距的主要原因是貧窮和落后,因為中美之間的勞動生產率的差距達70倍之多,煤的生產總量的差別也有2倍之多。
為什么中美之間在煤礦安全形勢上有41%的差距?重要原因之一是腐敗,是官煤勾結。2005年11月中國最新公布的百萬噸煤死亡率是2.912,其中鄉鎮煤礦是6.556,地方煤礦是2.054,而國有重點煤礦是0.840。所以,中國在“切實加強對安全生產工作的領導,特別是在狠抓落實上下功夫”后,有可能逐步下降到每百萬噸死亡1.5~2.0人,甚而達到每百萬噸煤死1人。但是,在10~20年內不可能下降到美國的死亡水準,每百萬噸死0.03人。因為中美之間勞動生產率的70倍的差距,決不是短期內就可以大幅度改變!這就是我們在礦難問題上所不能回避的基本形勢。
其實,只要將每百萬噸煤的死亡率下降到2.0人,那么,在中美之間,每百萬勞動時間的死亡率,就將大體相等,亦即均約為0.19人。如果真正做到“切實加強對安全生產工作的領導”,也有可能進一步下降到1.5人,而這將相當于每百萬勞動時間死亡0.14人。這在世界范圍內也絕對是先進的指標!但是,如果進一步要求下降到每百萬噸死亡率僅為1.0人,(按:這一數字意味著如果年產20億噸煤,這將年死亡達2000人),這就必須大力改善現有煤礦的生產設施,大幅度減少井下作業人員,大幅度提高中國煤礦的勞動生產率。然而,這決不是短期內可以做到的事情!大幅度減少井下作業人員也將和每年要解決2500萬的新增就業人員的政策相沖突。
2006年1月4日的,《參考消息》登載了一位德國記者對中國煤礦工人的采訪:“礦工中上過學的人很少,很多人幾乎不會讀寫。他們從前是農民,但生活光靠土地微薄的收成已無以為繼。‘我們知道井下的每個工作日都很危險,但我們需要錢’,劉說,‘要不我們怎么養家糊口,怎么給孩子交學費?’”這就是中國的現實。”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