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S,可憐的道德在呼救!
宋公明
SOS是國際通用的求救信號,最初是用在海上船舶呼救。海上航行的船舶如果遇險,就可以用無線電發出SOS求救信號,凡是收到這個信號的船舶,都要無條件地盡快趕往營救,而不管對方是誰。著名的泰坦尼克號遇險時,就發出過SOS信號。
SOS信號出現在20世紀初,是現代航海事業的需要和無線電技術相結合的產物。由于這個信號,產生了一個新的航海規則,就是海上航行船舶對海難事故和落水人員有無條件救助義務,因此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后來這個信號不僅用于航海,而擴大到一切需要救助的場合。凡是遇險的人員,都可以用SOS信號求救,而凡是收到救助信號的人,都應當盡可能地去救助。雖然因現代化的通訊手段不斷發展和普及,SOS求救信號已被新的信號所取代,但是仍未退出歷史舞臺,在遇險時仍然可以用SOS信號求救。例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間,北川縣禹里鄉村民就在農田上畫出“SOS”求救信號。
SOS信號,是人類社會走向文明進步的產物。無條件救助規則,體現了尊重生命的人道主義精神。毛澤東主席說過,救死扶傷,實行革命人道主義。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一人有難,大家支援。1960年山西平陸縣發生民工集體中毒事件。為了挽救61個民工的生命,山西、北京、上海各地無數互不相識的人們加入到這場與死神搶時間的爭奪戰,不計一切代價,爭分奪秒,終于取得了勝利。那是在國家最困難的時期,山西平陸是中國最窮的地區之一,如果聽任人們大規模的餓死,又何必救這61個民工?事實是國家有嚴令不準餓死一個人,做不到的官員要受嚴厲懲罰。去年汶川地震,很多人自發地自費趕赴現場實施救助,如果有人乘火打劫敲詐勒索,那是要被當場擊斃的?! ?/p>
現代社會是文明社會,文明社會就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最起碼要尊重生命,要相互幫助。海上航行,見到海難事故要無條件救助,這是國際海員必備的素質。這種精神早已經推而廣之,對一切遇有危難的人,都應當無條件的救助。例如汽車在行駛途中,見到別的汽車著火,就應當自覺將本車的滅火器拿出來救火。路人見到迷路的孩子,就要自覺送他回家或者報警。這是現代社會成員必備的素質,也是國際上通行的準則。在互聯網上,經常有人因為某種困難而發出SOS的救助信號,也總是能得到很多不相識的人幫助?! ?/p>
然而當今中國社會卻存在著另一種思潮,就是某些主流精英鼓吹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他們認為,自私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一切向錢看才能調動人的積極性。只要不犯法,什么都能干。即使是犯法,有背景也能干。笑貧不笑娼,認錢不認人。有奶便是娘,無錢不認爹。馬路上看到老人跌倒,千萬不要去扶。因為照某些精英的“生活常理”,不是你推的你為何要去攙扶?去年南方雪災,不少旅客困在公路上,有人乘機將方便面買到五十元一包,似乎很符合市場經濟的法則,主流經濟學家是很贊賞的。房地產商說,有人買不起房關我什么事?我又不是慈善機構。同樣,荊州的打勞公司老板也說了,你買口香糖能不付錢嗎?是呀,打撈公司是企業,也不是慈善機構,憑什么要無償為你們撈尸呢?至少,人家是明碼標價,憑勞動換錢的。只要不犯法,什么都能干。至今也沒有哪個部門出來說有償打撈犯法嘛?! ?/p>
那么挾尸要錢是不是構在敲詐勒索罪呢?好像不能構成。敲詐勒索罪是行為人采用威脅、要挾、恫嚇等手段,迫使被害人交出財物的行為。打撈公司是有執照的,是合法經營,是市場行為,是有償的行為,那么討價還價就很正常,談不上威脅、要挾、恫嚇。頂多是乘人之危,那也只能屬于民事糾紛。那么是否構成辱尸罪呢?也很難成立。如果打勞公司的打撈作業需要只能這樣操作,那么也就不能算是辱尸。將來國家應制定撈尸操作規范,規定不準用繩子拖拉,出水后應向尸體三鞠躬,默哀三分鐘。但是現在沒有這樣的規范,就不能這樣要求人家?! ?/p>
當然,在下這樣說,并非支持打撈公司的做法。在下只想說明,這種現象的產生,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理論造成的。某些精英鼓吹自私是社會的發展的動力,用剝奪生產資料讓人下崗的方法讓大多數人失去謀生手段,讓他們在生存的壓力下被迫采用各種不道德的或者非法手段謀生,迫使他們按受只有自私才能生存的現實,從而證明人都是自私的理論。在“只要不犯法,什么都干”和“市場經濟讓道德走開”的指導思想下,為了謀生,為了賺錢,把道德完全拋棄,理性為之不存,人性為之淪喪。這與科學發展觀是完全背道而馳的,也是與和諧社會格格不入的。這不是一個打撈公司的問題,而是社會被某些精英所劫持?! ?/p>
市場經濟讓道德走開,棄之如弊履,這很容易。但是要讓道德重新回歸,那就難了。道德被重新提起時,已經到了淪亡的邊緣,這比經濟崩潰的邊緣更加危險。道德發出了SOS的求救信號,但是誰能去誰肯去挽求道德的淪亡呢?中國的航船是不是觸礁了?如果發出SOS的求救信號,會有人來救助嗎?
SOS,SOS,SOS…
2009-11-9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