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一切成就歸于黨歸于集體
《光明日報》(京)2001年0510期第①頁
我自1955年回到祖國后,就在黨的領導下,開創我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回想當年,黨中央、毛主席下決心搞“兩彈”,那真是了不起的決策。那個時候,我們的工業基礎十分薄弱,連汽車都沒造出來,竟決定搞最尖端的技術——導彈和原子彈,沒有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偉大胸懷和氣魄,誰敢做這樣的決策?
當時在黨中央、毛主席的領導下,由周恩來總理和聶榮臻元帥具體組織實施。他們采取什么辦法組織實施這項巨大的系統工程呢?就是民主集中制的辦法。一是真正發揚民主,重大技術問題的決策,要聽取各方面專家的意見。聶榮臻在國防部五院特別強調,凡科學技術問題,都由科學家定,其他人不得干預。周總理每次召開專委會議,先請出席的人充分發表意見,他在聽取了各方面的意見以后,才根據大家的意見做出決策。甚至他已經決定的問題,若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見,而且講的有道理,他也會立即接受,并修改自己的決定。二是高度集中,一旦中央定下的事,各部門都得執行,都得照辦,有困難你去想辦法克服,不能講條件,不能各搞一套,互相扯皮,互相重復。
我在周總理和聶老總的領導下做技術工作。我做技術決策,也按周總理和聶老總的辦法,實行民主集中制。每個星期天下午,把幾位型號總師請到我家里開技術協調會,先請每位老總充分發表意見。對于意見一致的問題,我當即拍板決策:“就這么辦!”意見不一致的問題,如果是急辦的,我先提出解決辦法,大家分頭去執行。辦成了,功勞是大家的;出了問題,由我負責。如果不是急辦的,在下星期日的會上繼續討論。這個辦法很有效,幾位老總在會上都能暢所欲言。幾十年后,大家回憶起那一段的經歷,仍十分懷念。
由于我們既講民主,又講集中,而且是真正的民主,高度的集中,所以把方方面面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把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解放軍指戰員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當時我們沒有任何先進設備,火箭發動機的車間就設在一個工棚里。那些復雜精密的部件是靠金工師傅用手工一點一點加工出來的。科技人員和專家都下到車間,和工人師傅一起解決設計加工中的問題。在試驗基地搞發射試驗,一干就是一個多月,夜里有時就睡在板凳上打個盹。組織指揮這樣的大型試驗,通信手段就靠有線通信,為了保證通信線路暢通無阻,把全國的民兵都動員起來了,兩個人看守一個電線桿,日夜值班。那真是千軍萬馬,把全國人民都動員起來了,但組織調度又十分嚴密,層層負責,各司其職。就這樣,我們的第一枚導彈在1960年就首次發射成功了,第一顆原子彈在1964年就炸響了。這樣的速度是空前的,是美國和前蘇聯都不曾有過的。沒有黨的領導,沒有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廣大科技人員的協同攻關,這樣的事情誰能辦到?所以我常常說,一切成就歸于黨,歸于集體。這不是一句空話,而是我的切身感受。
-------
錢學森 浙江杭州人,1911年生,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1934 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1935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留學,1939年獲加州理工學院航空、數學博士學位后留校任教并從事應用力學和火箭導彈研究。 1955年回國后,歷任中國科學院力學所所長、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七機部副部長、國防科委副主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第三屆中國科協主席、第六至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第九至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等。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
1956年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意見書》,最先為中國火箭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協助周恩來、聶榮臻籌備組建火箭導彈研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此后長期擔任我國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制的技術領導職務,并以他在總體、動力、制導、氣動力、結構、材料、計算機、質量控制和科技管理等領域的豐富知識,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創建與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1957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1979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杰出校友獎,1991年被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 “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模獎章,1999年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