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在仇視社會主義的反動精英的瘋狂抹黑之下,朝鮮幾乎成了封閉、落后、饑餓、專制的代名詞。但是,最近有關權威機構和權威人士傳來的消息卻完全顛覆了人們對朝鮮的上述印象。
在溫家寶總理出訪朝鮮期間,中評社發回的一篇“朝鮮軟件很先進,平壤家家有電腦”的報道,讓我感受到朝鮮撲面而來的現代化氣息,而香港鳳凰網記者盧琛的訪朝日記中一句“早就不跟‘吃’較勁啦”,讓我看到了一個豐衣足食的朝鮮,特別是盧琛在記錄朝鮮人吃的細節時的一段文字,更讓我對朝鮮多生了一份羨慕、一份敬意、一份感慨。
盧琛寫道:外國人去的餐廳也向朝鮮人開放。冷面是很家常的主食,花樣紛呈,平盤的,大碗的;配菜也全然不同,有泡菜的,牛肉的,海鮮的,混搭的,大有講究。面條一律以蕎麥面為正宗,當然人們也變化口味,普及了玉米面和白面的。記得上次提到朝鮮最頂級的冷面館——玉流館。有網友問,一定是給達官貴人的食場。差不多,價格對老百姓來說不菲,環境有點國宴的感覺,是政府官員宴請別人的經常之選。但是,玉流館并不是與老百姓絕緣,每個月國家給每人發三張玉流館的冷面票,每個月人人能去奢侈三次,還是白吃!
呵呵,一個“專制”國家的人民,一個“人間地獄”般國家的人民,竟能享受如此待遇,難道自由世界的人們一點也不羨慕嗎?
盧琛繼續寫道:朝鮮人自己的小館子,雖然不比涉外飯店的裝修,但菜肴可口,生意也紅火。但無論如何也沒想到,西餐竟能出現在平壤街頭。潛入這家平壤的意大利餐廳,我目瞪口呆,竟找回了曼哈頓小意大利城的口味!地道!
剛好午餐時間,意餐店里座無虛席,衣著樸素的老百姓用扎啤杯豪飲著朝鮮品牌的可樂,大動刀叉盡興地享用著滿桌的各式Pizza和Pasta。“原來大家吃得挺豐盛!”驚訝不絕于口。吃了數日朝鮮餐的我們對Pizza很是期待,Pizza和Pasta 吃了一圈,相當地道!
豪爽的女老板現身,見到有外國人光顧很開心,拒絕拍攝,但饒有興致地講述自己如何親自到意大利學廚(當然是公派),如何從意大利進口原料,又如何去北京上海考察。我好奇這餐的價格,她說:“300朝幣,全套管飽。”“太便宜了,醬油還要1000朝幣一瓶,那不賠本兒了?”我問。“是啊,所以金正日將軍每月給補助,就是讓老百姓嘗嘗外國味兒!”
好一個“讓老百姓嘗嘗外國味兒!”透過上面這段文字,我怎么也無法將金正日與一個“獨裁專制”的“暴君”聯系起來,因為這種體貼入微的關懷分明是一個慈父才有的情懷啊!作為一個中國人,大家對這種情懷是否也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呢?
如果有人忘記了,我在這里提醒一下大家:在一部電影里,當毛主席去一家烤鴨店請身邊工作人員吃烤鴨時,毛主席首先想到的是:“來這里吃烤鴨的也有工人農民嗎?”在新中國成立不久,當中國還在為吃飯發愁時,毛主席不僅親自學習《土壤學》等農業科學技術知識,親自制訂農業八字憲法,而且還慈父般地安排人民的一日三餐,教導人民“節約糧食問題要十分抓緊,按人定量,忙時多吃,閑時少吃,忙時吃干,閑時半干半稀,雜以番薯、青菜、蘿卜、瓜豆、芋頭之類。”
毛主席和金正日于不同的國度、不同的時代,以不同的方式表現了對人民細致入微的關懷,現在看來,吃飯“事小”,但透過這點“小事”,我們發現了兩位領袖身上共有的人民情懷。這種從“小事”中表現出來的人民情懷,真切而偉大,它勝過一切空泛的口號,勝過一切虛偽的“硬道理”,勝過高速增長的GDP,勝過不可一時的核武器,是偉大領袖“以人為本”的“心電圖”,是“和諧社會”的安魂曲。
好在21世紀的中國,以胡錦濤為首的黨中央不負人民的期望,又一次再現了“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人民情懷。這真是中國之幸,人民之福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