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飯碗”與“討飯碗”都是形象的比喻,比喻的是社會現象。
“鐵飯碗”是指這樣的一種現象:工人沒有解雇、失業的威脅;從權利的角度看,就是勞動者有勞動權;從經濟關系的角度看,是主人翁和公有制本質的表現。
比喻形象,通俗易懂,但是,比喻再貼切,也只能反映事物的現象,不可能反映事物的本質。工人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經濟制度的主人,不僅沒有失業、解雇的威脅,而且還享有住房、醫療、受教育等基本生活的保證,這些都是主人翁、公有制的必然要求。所以,“鐵飯碗”盡管反映了工人沒有解雇、失業的威脅,但是并不能代替主人翁、公有制的本質概念所表現的各種現象。
實際上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存在的內在矛盾,反映了存在向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趨勢。“日本企業事實上的終身雇傭制——包括終身雇傭制在內的日本企業制度,曾經被視為創造日本經濟奇跡的功臣,這種模式培育了日本企業精神,即集團主義、愛社精神等——企業的盛衰榮辱與個人和家族一輩子聯系在一起,從而形成了命運共同體。”(《日本企業告別終身雇傭制》《人民網》2001年9月17日),目的就是要調動工人的勞動積極性,消除工人的解雇、失業威脅。當然,日本企業實行的“終身制”,目的是為了資本家能獲得更多的利潤,與公有制的“終身制”有本質的區別,但是,也反映經濟發展的一種內在要求。不過資本主義社會經濟上的這種內在發展趨勢,只有經過社會主義革命才能變為現實。
“貴族老爺”們提出“鐵飯碗養懶漢”,“砸爛鐵飯碗”等,表面上看只不過是獎勤罰懶的一種具體辦法,實質是要改變工人的主人公地位,改變公有制的基本經濟制度;實際是把工人的“鐵飯碗”變成為“討飯碗”,就是把公有制轉變為資本主義的雇傭勞動制度。這些“精英”的眼光連一些資本家都不如。
“討飯碗”比喻勞動者要勞動,必須經“老板”的同意才能勞動,才能獲得工資。“討飯碗”比喻的現象,雖然是反映雇傭勞動制度本質的現象,但是仍然不能代替雇傭奴隸的本質概念。
這里用“鐵飯碗”與“討飯碗”的事例說明,比喻通俗易懂,為了使群眾易于接受,有必要運用這種方法說明公有制與雇傭勞動制度的區別、特征等,但是,要闡明社會現象的本質,就必須運用科學的概念。
資產階級的社會學的一貫做法就是只講社會現象,避而不談社會關系的本質,或者是用一些比喻,一些形象的語言掩蓋事物的本質,掩蓋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
作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三本流行的經濟學教科書的《經濟學》(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薩謬爾森等著 第12版),對資本的定義就是:“資本一詞通常被用在表示一般的資本品,它是另一種不同的生產要素。資本品和初級生產要素的不同之處在于:前者是一種投入,同時又是經濟社會的一種產出。”(第88頁)這種所謂的定義,就是只講現象,掩蓋資本本質的典型。它既不能說明封建社會、前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資本品”的區別,也不能說明這些社會為什么不存在資本與雇傭勞動的對立,不存在失業等社會現象。事實上馬克思早就論證過,資本不是物,而是一種社會關系,是一種以物表現的剝削關系。而西方經濟者就是千方百計掩蓋這種經濟關系的本質!對于通貨膨脹,《經濟學》說:“讓我們從通貨膨脹的一個較嚴格的定義開始:在價格和成本的一般水平上升的時候出現通貨膨脹。”“更確切地說,通貨膨脹時期是這樣的時期:該時期存在著用價格指數衡量的一般價格水平的上漲”(第366、367頁)等等。可見,薩謬爾森等連通貨膨脹與物價上漲、貨幣貶值都分不清楚。總之,《經濟學》只有對經濟現象的描述,根本不能揭示經濟現象的本質,也沒有科學的概念,這樣的經濟學能成為科學嗎?當然不可能!
用“陽光”、“綠色”、“泡沫”等自然現象來說明社會現象,則更是遠離社會關系的本質,是掩蓋剝削關系、資本與雇傭勞動關系的伎倆,我們千萬不能上當;至于用什么“微笑曲線”、“多米諾骨牌”等說明社會現象,則更是欺騙人們的伎倆。因此,說到社會現象的本質時,就必須運用科學的概念,如資產階級、雇傭勞動、剩余價值等概念。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幫助廣大群眾,從社會現象的背后看到本質,從而成為自覺的社會主義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shijian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