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不是慈善家】,談談銀行向中小企業放貸的問題
最近許多“精英”又在叫嚷,要政府強迫銀行救救私有企業了。當然,它們照例不好意思直說是:國控銀行救私企,而是羞答答的說,是救“中小企業”。但從它們叫嚷“不能只放貸給國有企業和大企業”的話里,還是暴露出這一點。
俺這就奇怪了。記得過去,當國營和集體中小企業中了右派“黨政分開”“廠長承包獨裁制”和“撥改貸”的毒計后,經營一困難,這些精英是怎么說的?它們幸災樂禍的到處宣布:市場經濟了,企業應該【不找市長找市場】。言辭宛轉,外貌美艷,簡直就是“鏗鏘八旦(花旦)行”。
毫無夸耀之意而是實事求是的說,俺當時還是右派。俺對【不找市長找市場】這句口號是十分擁護的,認為它是經濟理論上的重要指令。即使不算理論創新,也算是適用于古今中外所有企業的不二定律。直到金融風暴一來,魅國大私企也找上總統,這口號才引起俺懷疑。
當年公有制中小企業中計落入陷阱、急需貸款時,精英們還有一句話,說的斬釘截鐵,不容爭論,咱們應該記憶猶新。那就是【銀行不是慈善家】。為什么呢?它們說:企業(銀行當時有沒有改制為企業?知情者請介紹一下)應以贏利為目的,怎么能為了怕職工下崗、工廠破產、經濟下滑就放貸呢?那不違反“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神圣普世價值觀嗎?那不違反西方現代經濟理論的基本原理嗎?
今天想想,精英們這兩句很有道理啊。市場經濟了嘛,應該【不找市長找市場】。企業應以贏利為目的,【銀行不是慈善家】。很好啊,要管一百年的。
國家控股的銀行,說到底,是中國人民控股的銀行,為什么必須為經營不善的私有企業放貸,承擔挽救的義務呢?救國營企業,是因為它們的利益與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一致,是義不容辭,是個社會主義所有制政策問題。而對私有企業,發財歸老板,負擔歸政府,銀行沒有必救之道理。
按資本主義的道理來說,銀行放貸必須考慮自己的風險,否則就是對廣大存款人的不負責任,是對銀行股東的不負責任。所以銀行對私有企業放貸,必須考慮對方的信用問題和還貸能力問題。對信用好的、確有還貸能力的私企,還是應該放的。這一點不應存在疑問。而對其它私企,就應該【在商言商】,充分考慮銀行自身的經濟收益。
大家知道,私有企業的貸款信用始終是個問題。私企除少數信用比較好的以外,都是需要格外提防的。它們騙貸的方法層出不窮,從最近的案子看,與銀行內部腐敗分子內外勾結作案的也不少。空手套白狼,拿著虛假項目批文、虛假訂貨合同、虛假資產評估法律文件去騙貸,然后用國家銀行的貸款來購買國有資產、購買土地、承攬重大項目等等,包括行賄腐蝕、吃喝嫖賭。“用共產黨的錢,買共產黨的權;用共產黨的權,撈共產黨的錢。”這一些咱們現在都已不陌生了。
還有許多私有企業倒不是騙貸。它們也想把企業搞好,但是沒有能力,沒有動力,沒有活力。老板沒能力,咱們就不說了。貸給他也是白貸。貸給他就是白癡。就是老板有能力,也有動力,甚至“副老板”也很有動力,可職工沒動力也不行。精英說過:沒恒產者沒積極性。這是改制的理論基礎。所以咱們得理解職工為什么沒動力,為什么不出孟泰那樣的勞模了。這樣,極少數人有動力,廣大職工沒動力,私企之間又爾虞我詐,互相坑蒙拐騙,會有什么活力?不被境內私企搞死,也被境外私企搞死了。這些,都是銀行在估算私企還貸能力時必須考慮到的。
曾經不少精英猛吹:私企有生命力強啊,有活力啊,比公有制企業優越幾百倍啊。如果騙貸不算生命力,私企真的有活力,現在正好是露一手的時候,讓咱們觀摩一下的好時候,干嘛要放棄這個機會呢?市場經濟,適者生存。如果合法競爭不過別人,垮掉也是很正常的。既然是正常的市場經濟現象,那銀行沒有責任,也沒有義務去救它。
私企垮了就垮了,政府用不著管它們。職工失業了怎么辦?黨和政府有經驗,有辦法。解放初就有很多的好經驗。例如把失業職工組織起來,發放生活費、開辦各種勞動技能培訓班和【集體企業組織方法培訓班】,輔以小額無息【集體企業創業貸款】,派以科技人員包括大學生,可一勞永逸解決大量社會問題。
【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