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政黨不能沒有憂患意識
在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期間,胡錦濤曾總書記告誡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始終保持開拓進取的銳氣;要進一步增強公仆意識,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要進一步增強節儉意識,始終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團結帶領廣大群眾不斷奪取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勝利”。在三個意識中,首先強調的是憂患意識。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也提到,各級黨員干部要“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
在剛剛閉幕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公報》中,又進一步強調“全黨必須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常懷憂黨之心,恪盡興黨之責,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這是在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對世情、國情、黨情作出深刻判斷后,向全黨同志提出的從“進一步”到“必須”的更高要求。
“憂患意識”是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特色之一。《易傳》提醒人們,“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當政者應當居安思危,不可以因表面無事而沉迷安和;只有保持頭腦的清醒,謙虛謹慎,扎扎實實地做事,這樣才能長治久安;《孟子·告子·下》告戒人民,“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憂患足以使人生存發展,安樂足以使人沉淪死亡。中國的歷史,充分證明了這一人生哲理的正確性。
中華文明傳統中的“憂患意識”,具有四個鮮明特點:其一是從安身立命的高度重視憂患意識,將“憂道不憂貧”當作做人和為官的準則,強調“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其二是把憂患聯系于對歷史規律性的認識,從“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辯證法,要求未雨綢繆,防患未然;其三是倡導憂國憂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天下為己任,任勞任怨;其四是將憂患與勤儉和勤政相聯系,“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總結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寶貴經驗教訓。所以說,憂患意識是和責任意識、進取精神緊密相連的。
以胡錦濤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站在時代發展的高度,以一種清醒的防范意識和預見意識,用人生哲理告戒全黨同志“必須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建設黨,就是源于自覺的危機感、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的認識,表現出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的堅強意志和決心。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那天起,就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己任,黨的幾代領導人都起到了典范作用,受到人民群眾的愛戴和擁護。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伊始就把執政作為“趕考”,告戒全黨同志時刻保持清醒頭腦。但在新形勢下,部分黨員和領導干部忘記了自己身上的責任和義務,丟掉了黨的光榮傳統和作風,失去了民心、丟掉了民意,如此以往,將對黨的執政地位構成嚴重威脅。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針對新形勢下出現的新問題,深刻自省、直面現實、勇于創新,對黨建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黨中央“必須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的提出,不但是對全體共產黨員的要求,也是對人民群眾愿望的理解,更是對黨內貪腐分子注射的一劑清醒劑。
相信以胡錦濤為首的黨中央一定會帶領全黨同志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共克時艱,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路上勇往直前。 (文:安寶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