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術戰爭與國防現代化建設
嘉賓:國防大學教授喬松樓
時間:10月14日下午2:30-4:30
地點:浙江人文大講堂小和山講堂(浙江科技學院C教學區1號樓106室)
承辦:浙江科技學院
空間技術讓偵察立體化
所謂偵察立體化,通俗地講,就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準確地說,就是“四全”——全方位(上下、左右、前后)、全頻譜(從可見光到紅外、無線電波、微波)、全天候(風雨無阻)、全天時(晝夜不停),再加上“一化”——經常化。
現在打高技術戰爭和過去打傳統戰爭一個重大的不同,是你不知道對方在什么時候、用什么方式、已經把你的什么情報給搞走了。
或許此時此刻,你正在聚精會神地學習或工作,就有哪個國家的偵察衛星,正好從你頭頂經過,把你所在的大樓給照上去了。
有這么厲害嗎?有。我有一張從互聯網上下載的照片,黑白的兩維平面圖象,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城市的廣場,看到故宮的9999間半房子;再看,美國奮進號航天飛機發回的地球三維圖像,非常清晰。看人家公開公布的偵察衛星照片有多清楚,就能推想出來,那鎖在保險箱里的,又會是怎么樣的水平。
這就是高技術戰爭,神不知鬼不覺。
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高科技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不僅偵察手段越來越多,范圍越來越廣,水平越來越高,而且自由度越來越大。
以往搞情報,派間諜、派飛機、派軍艦,提心吊膽。
現在打高技術戰爭,也搞情報,用空間技術搞情報偵察,天馬行空,獨來獨往,對方干著急沒辦法。
偵察是打擊的前提,從一定的意義上講,偵察能力的差異性,決定了交戰雙方的不平等性,換句說,一方打的明白仗,而另一方打的是糊涂仗。
有人曾對美軍和伊拉克軍隊的偵察監視能力做過一番比較,得出的結論是:如果交戰的一方“可以一天24小時、僅以30秒鐘的延遲、在各種氣象條件下、透過云層、在10厘米的誤差以內非常精確地看到另一方,而他的對手則不能,他一定會贏。”換句話說,戰爭尚未開始,勝負已見分曉。
控制技術令打擊精巧化
所謂“精巧化”,一是精,二是巧。
什么叫“精”?就是打得準。什么叫打得準?最通俗的說法,就是“指哪兒打哪兒”。
指哪兒打哪兒,好說難做。從前是好指難打——冷兵器,早期火器,張弓射箭、舉槍打鳥,指著容易打著難;現在打高技術戰爭,連指準也成了難題。比方說,洲際導彈能打1萬公里以上,你能不能在1萬多公里以外準確地指出打擊目標?如果不能,那還不得瞎打一氣嗎?
所以,高技術戰爭和傳統戰爭的第二個重大區別是,傳統戰爭,為達目的不惜代價;而高技術戰爭,則要求精確打擊。
如果不惜代價,按照武器裝備目前發展的水平,全世界任何公開暴露的目標,幾乎都沒有不被摧毀的可能——洲際導彈能打到全球一切有人居住的地方,而戰略轟炸機可以不落地的跨洲際飛行,換句話說,任何目標都能夠著。
至于殺傷破壞的威力,常規武器不算,單是核武器,目前全世界儲備的核彈頭當量,將近200億噸,按照世界總人口64億計算,每人平均攤到3噸還要多!
在武器的當量接近物理極限的時候,誰的武器精確度越高,就越有威懾力和戰斗力。在冷兵器時代,形容武藝高強,說是能“百步穿楊”;現如今,導彈的精度,已經達到了“百步穿針”的水平——現代巡航導彈,射程1600公里,誤差不超過6米;由此可以推算出來,在100步(約75米)的距離上,誤差不到半毫米,這可比針鼻兒還小呢!
在“求精”的同時,借助高技術的幫助,也開始在 “巧”字上下功夫。比如,對于物,是打碎好還是打廢好?高技術戰爭與傳統戰爭的思路也大不一樣。追求的目標,是效費比更高,副作用更小,后遺癥更大。
信息技術使反應高速化
雖然歷來“兵貴神速”,但因為受技術條件的限制,傳統武器裝備常常“欲速不達”。現代武器裝備由于充分利用了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技術成果,真正做到了機動快、反應快、打擊快、轉移快。
因此,以往的哲學是大吃小,今天的哲學是快吃慢。
1982年的貝卡谷地之戰,以色列6分鐘摧毀敘軍19個“薩姆”-6防空導彈連,打了20世紀一場時間最短的高技術戰爭;1986年的錫德拉灣之戰,美軍空襲利比亞,總共只用了17分鐘時間,卻在世界上開創了“外科手術式打擊”的先河。
這樣的戰法,可謂史無前例。難怪美國前國防部長科恩宣稱:“以往的哲學是大吃小,今天的哲學是快吃慢。”聯系近期世界幾場高技術局部戰爭的實踐,人們或許可以悟出一些道理。在部隊機動速度大大加快的同時,現代武器從發現目標到攻擊目標的反應時間,也大為縮短。在高技術戰爭中,“被發現就意味著被命中”,有些目標在炮擊開始10~15秒鐘后就可能隱蔽起來,因此要求發射準備時間和反應時間要盡量縮短。
由于微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得從定位定向、跟蹤目標、計算射擊諸元、氣象修正、調整火炮方向和高低,直到補償傾斜等,都正在
或即將實現自動化,從而使火炮到達陣地后做好射擊準備的時間縮短為60秒種,同時還提高了精度;而從發現目標到發射炮彈的反應時間也相應減少到5~8秒。
從一定的意義上講,反應的加快等效于距離的縮短,效能的提高,所以,誰的反應速度更快,誰就更易于發揮火力,撤離現場,消滅敵人而不被敵人所消滅。
隱身技術使防護綜合化
“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是一切戰爭的共同原則。由于現代偵察、監視和探測手段的飛速發展,進攻一方如果不能有效地保護自己,就可能出現“發難者先遭難”的結局。
現在,當一架戰斗機在重要地區300米以上高度飛行時,可能受到800~900部雷達的照射,其中可能有300~400部雷達以600~700個不同頻率的波束進行搜索,有30~40部雷達跟蹤飛機。如果再加上光-電探測設備的威脅,戰場電磁環境必將更加復雜。這對飛機、導彈等進攻性武器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海灣戰爭以來,F-117A和B2等作戰飛機之所以大出風頭,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借助于外形設計和表面涂料,有效地實現了隱身要求。除了隱身技術外,先進偽裝、預警告警、致盲致眩、施放誘餌、加固裝甲、防電磁脈沖等等,也都成了現代武器裝備的防護手段。
在現代高技術局部戰爭中,空襲與反空襲已成為主要的作戰樣式。對于武器裝備處于相對劣勢的一方而言,搞好防空和偽裝隱蔽,直接關系到勝敗與存亡。那種認為“高技術偵察監視手段發展了,偽裝隱蔽沒有意義了”的觀點是錯誤的。
事實證明,只要能夠綜合運用多種防護措施,藏起來、蓋進來、小起來、跑起來,是可以收到隱真示假的效果的。
控制智能化戰斗力倍增
現代科技特別是高科技的發展,使武器裝備的射程、威力、精度都幾乎達到了各自的極限。交戰雙方的差別,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們對部隊指揮和武器控制的水平上。
要想駕馭陸、海、空、天、電(磁)五維一體的信息化戰爭,在體系與體系、系統與系統的整體力量較量中應付裕如,贏得主動權,單靠人腦已經不夠了,必須借助作為戰場神經中樞的指揮自動化系統,實現戰場感知能力、信息傳遞能力、快速機動能力、精確打擊能力的綜合集成。
在信息化戰爭中,智能化的指揮控制系統,將成為軍隊戰斗力的倍增器。
除此以外,隨著計算機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的發展與應用,武器裝備的研制試驗甚至武器裝備本身,也都在出現智能化的趨勢。以往搞核武器試驗,興師動眾,勞民傷財,現在,不用核材料,不用真爆炸,借助仿真技術就能提高核武器的性能。過去人們常說“槍炮不長眼”,靠高科技武裝起來的槍炮,不但長“眼睛”,而且長“心眼”,可以做到“打了不用管”。
中國國防成就鼓舞人心
我國國防建設的現狀,可以概括為兩句話:成就鼓舞人心,差距不可輕心。
成就鼓舞人心,可以從三個方面去看:
首先是物質成果。經過數十年的努力,我軍的武器裝備,從常規到尖端,從戰術到戰略,從地面、海上、空中到天上,從整機到零部件,實現了從“萬國牌”到“中國造”,從游擊化到基本制式化。這是一項很了不起的成績。
其次,經過建國以來數十年的努力,我們培養了一支數量可觀、政治可靠、水平可信、成績可喜的國防科研和生產隊伍。國防科技隊伍,是我國科技隊伍中的精華,是一支十分可貴的力量。他們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干著重要不顯要、出力不出名的工作,為國防現代化建設事業做出了無私的奉獻。除了從國外回來的一批老科學家外,在國防科技戰線挑大梁的,為數眾多的,是新中國自己培養起來的科技人才,現已成為國防科技工業戰線的中堅力量。還有一大批風華正茂的青年科技人員,他們是國防科技事業的新生力量。有了這樣一支老中青結合的、具有較高水平和優良作風的國防科研生產隊伍,我們的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便有了基礎,有了希望。
最后一點,是經驗成果。這一條放最后,但重要性并不低。從一定意義上講,裝備可以買,人才可以請,而經驗(特別是國防科研和生產的經驗),買不來,請不來,非得干——親自實踐不可。幾十年的經驗證明,發展國防科技技術,要從我國的國情和軍情出發,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適合我國戰略戰術、地理、氣象等情況的各種武器裝備。
不過,目前我國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總的發展水平,仍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具體說來,“差距”不外三種情況:一是有無之差;二是多少之差;三是高低之差。對“差距” 的認識,不可掉以輕心,但要持辯證的態度。
就我國目前的現狀而言,發展武器裝備,提高國防科技水平,已經有了一個比較堅實的基礎,不同于新中國成立初期“一窮二白”的情況。
我們一定要抓住機遇,珍惜機遇,用好機遇,進一步增強科技強軍的緊迫感,認真學習科學技術,努力運用科學技術,積極發展科學技術,不斷提高軍隊建設各方面的科技含量。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科技的發展和戰爭的演變,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