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被你儲蓄:評官員稱北京人均儲蓄7.1萬
云淡水暖
今年網絡的流行語是“被XX”,比如“被增長”、“被自愿”、“被捐款”、“被幸福”、“被就業”…不一而足,有人戲稱為“被時代”,為什么會“被”呢?草民不便于細說,“存在反映了需要”,這是當今的法則。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感覺到“被”的,是普通民眾,分發“被”的,往往是官員、賢達、專家、學者,特別是統計部門、發改委的官員、專家。
今天(9月4日),“被”字又跑出來了,這回是北京市發改委的官員在給大家發“被”,據人民網報道“發改委官員稱北京人均儲蓄7.1萬元”:
【北京市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磊,在今日的“新中國成立60年北京市社會發展情況”發布會上介紹,2008年北京居民儲蓄余額突破了1.2萬億元,按常住人口計算,合人均7.1萬元。回溯到1978年,北京居民儲蓄為9.3億元,人均儲蓄106.7元。…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在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邁向1萬美元的同時,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從溫飽到更加殷實富裕的小康的邁進——城鄉居民收入持續提高,消費水平大幅提升,人均儲蓄迅猛增長。…1978年,北京市城鎮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365元,2008年達到24725元,30年增長了67倍。197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25元,2008年達到了10747元,30年增長了47倍。】
趙磊先生把“常住人口”定位在1700萬左右,上網查了一下“首都之窗”,截至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633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213.3萬人,外來人口419.7萬人,也即是說,在儲蓄方面“被平均”的分母是包括了政府公布的外來人口,就是說,掃大街的清潔工、小區保潔員、物業的保安、街邊大小商店、大小餐館里的服務員都在內了,但你要說這些數量龐大的群體,也在“人均儲蓄7.1萬”的范圍內,有失厚道,這些人“被儲蓄”的可能性極大。
即便是有北京戶籍的人口,又有多少“人均儲蓄7.1萬”的呢?《北京晨報》2007年3月報道,“全市職工平均工資達到36097元及以上的職工人數比重為39.3%,沒有達到職工平均工資的人數占60.7%。”,一般說來,按照金字塔結構(事實上中國、北京的社會財富狀況就是金字塔結構),起碼在北京,60%以上的人在“平均線”以下。
這里面還要分多種情況,如果是早年退休的底層勞動者,能夠達到平均線的很少,賢達、精英當然不在此列,而年輕人達到平均線也很難,就拿北京年輕人比較集中的白領來說,如果其收入已經高于平均線,而且是兩口人帶一小孩,住房不是老一輩的房改房所附帶的“啃老”福利,那么,光房子按揭一項開支,就已經足以令所謂“中產階級”成為“負翁”了,哪里還敢于號稱“人均儲蓄7.1萬”一族。
而且,即便就是家庭人均儲蓄真的達到了7.1萬者,又有何“富裕”的快感呢?有幾個價格是可以參照的:
第一是房價,如果家庭人均儲蓄真的達到了7.1萬,3口之家就是21萬,根據統計,北京五環內的房價平均在1萬5千元以上,家庭儲蓄總額21萬,充其量買一間臥室,不帶廁所、廚房,可以說,按照90平米兩居室算,還按照最低的首付20%算,連首付都交不起;
第二是醫療費用,如果身體有個好歹,需要用錢,除掉可以報銷的部分,或者完全不享受報銷者,兩萬塊錢也就生一個孩子的費用;
第三是教育費用,托兒所、幼兒園每月在千元以上,不是地段的還有萬數以上的“贊助費”,至于初中、高中,老老實實“就近入學”還行,想找個“好學校”,據坊間傳言,7萬塊錢是遠遠不夠的。
再提供一個參考:一個叫做鄧魯平的先生,私人“采訪”了央視音樂頻道主持人劉芳菲小姐,并且寫成博客,被新浪網掛在顯要位置。其中有一段:“鄧:記者還曝光了你的工資收入,‘加上工資和補貼月收入應該在兩萬元上下,這個收入在央視主持人里并不算太高’,言外之意,靠工資吃飯,你是不可能買車買房過這么高級的生活的?…劉:有沒有一點常識?如果都照這個工資單,主持人有幾個能買車買房?”
在北京,月入2萬的央視主持人都覺得不可能買車買房了,區區7.1萬何足掛齒?
北京是富人云集的地方,這個不必諱言,根據相關金融機構的數據,中國的財富集中度是很高的,0.4%的家庭占有70%的社會金融財富,北京的富人絕對數高一些,但恐怕不會高到1%以上的家庭占有70%的社會金融財富的程度,基本的判斷是,“北京人均儲蓄7.1萬”,富人群體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為什么呢,因為北京市發改委的官員只說“北京人均儲蓄7.1萬”,卻沒有給出儲蓄的人群分布數據,是不想統計還是不能統計?
套用網絡青年一代的新詞兒“雷人”,北京市發改委的官員悍然用1978年的人均儲蓄數據對比現在的人均儲蓄數據來證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在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邁向1萬美元的同時,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從溫飽到更加殷實富裕的小康的邁進”,這里,常見的“特別是”變成了“尤其是”。通貨膨脹、實際購買力、社會福利這些因素不講,單純講儲蓄增長了多少倍,有這樣比較的么?
草民想起一位在事業單位混到中層的同學,有一次聚會的時候說,“那時候(80年代)的收入也就100多200塊錢,但每月都花光了也不覺得心里發虛,現在卻總是空空的,沒有著落”,要知道這位同窗是有車一族,還享受了房改福利的。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他們單位改制了,改“企業管理”了,據說還準備“MBO”呢。
《中國青年報》曾經有一篇報道被人民網轉載“中國百萬礦工生命遭塵肺病威脅”,有一段文字可以給北京市發改委的官員的話語來一個腳注:
【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安全監察司司長宋元明斷言,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相比,現在煤礦工人的收入標準其實大大降低了。過去,一個煤礦工人養活一家人富富有余,而現在許多井下一線煤礦工人年收入不足1萬元,家中的生活相當困難。…出身煤礦家庭的北京理工大學學生張昶曾利用暑假時間做過一項調查。在陜西省某大型煤業集團,井下一線工人的年收入,不到中高層管理人員年收入的5%。與之對應的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井下工人的工資在70元以上,即便是礦長(相當于正處級二級生產部門負責人)月工資也只有72元左右。】
北京各銀行中的私人儲蓄,占大頭的肯定不是最廣大人民群眾,最廣大人民群眾只是又當了一回分母而已,“被儲蓄”了7.1萬,有網民開玩笑說,沒有7.1萬存款國家給不給“補齊”?還有,如果要比較,就不妨把“過去,一個煤礦工人養活一家人富富有余,”、“上世紀80年代初,井下工人的工資在70元以上,即便是礦長(相當于正處級二級生產部門負責人)月工資也只有72元左右。”拿出來,與“人均儲蓄7.1萬”語境下的礦工、礦長收入、生活之間的差距這樣的變化也比較一下如何?
再看一個例子,平安保險的老總馬明哲年薪6千萬,就算馬總一年“不知道咋吃咋玩”了,花了一半,也即3千萬,平均每天消費10萬,兩年半馬總還是結余了7千萬在銀行存著,那么,假如馬總的錢存在北京的銀行,有道是:
馬總存款七千萬,千名乞丐窮光蛋,平均起來算一算,個個儲蓄滿七萬。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