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談談文化大革命中的兩派
東極老翁
文化大革命是一場波瀾壯闊的偉大的群眾運動。
在那場運動的洪流中,泥沙俱下,魚龍混雜。這句話,完全可以概括文化大革命中的兩派。
如今,許多年輕人沒有經歷過文化大革命,他們只是聽老輩人說起往事,但在老輩人當中由于經歷、立場各不相同,自然會有不同的解釋。再者,多年來由于既得利益者及其幫兇對文化大革命的“妖魔化”宣傳,便以為文化大革命是洪水猛獸。這樣宣傳的目的自然是借這“洪水猛獸”否定毛澤東,尤其是否定毛澤東的晚年思想――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繼續革命的理論,而繼續革命的理論恰恰是毛澤東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發展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梢哉f,繼續革命的理論就是毛澤東思想的核心,否定了這個“核心”,毛澤東思想就基本上被否定了。就象毛澤東當年說前蘇聯丟掉了列寧主義這把刀子一樣,如今毛澤東這把刀子基本上被丟掉了。
如今,文化大革命的過來人越來越少了,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當中當“闖將”的人就更少了。我以為文化大革命當中,工人階級中的先進分子才是真正的“闖將”,他們才是文化大革命的中堅力量。至于當時的學生,許多人囿于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局限性,在運動初期當了“先鋒”之后,運動后期大都做了“尾巴”。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在林彪的《“五七一”工程紀要》當中,挑撥說當年的“紅衛兵”是“替罪羔羊”,“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變相勞改”,一些“紅衛兵”對此是認同的。為什么認同呢?因為在他們看來,當初“造反”是“打天下”,而“打天下”自然就是“功臣”,而“功臣”當然要鬧個一官半職。所謂一官半職,當然就是新的“領導者”了。當年,“紅衛兵”中新的“領導者”多是不可一世的人物,認為他們要比工人、農民高,甚至要高許多倍。有的人甚至對毛澤東的話也不聽,實際上這些人也許根本就不明白毛澤東為什么要發動文化大革命的目的。這也是這些人的人生經歷之所以成為悲劇的原因所在。事實證明,凡是抱著這種目的“造反”的人,下場都不怎么好。清華的蒯大富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如今看來,毛澤東當年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這番話,是完全正確的。
下面,就我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所見所聞,談談我對文化大革命中的兩派,即“造反派”和“保守派”(也可以叫“保皇派”)的理解。
當年的《五·一六通知》,可以說是文化大革命的宣言書,而《十六條》則是文化大革命的綱領。由于形勢的不斷變化,毛澤東則以“最高指示”來指導運動的發展。當然,運動的發展一直圍繞著整個上層建筑并一直進行著上層建筑領域里的革命,斗爭的矛頭一直指向走資派。盡管在運動中出現了“懷疑一切、打倒一切”以及“全面內戰”,這樣被毛澤東稱之為“三七開”(指對文化大革命)里面的“三”的問題,但很快便被毛澤東所糾正(糾正的方法則通過“最高指示”)。如今看,毛澤東的“三七開”是符合實際的,如果對文化大革命這樣一場偉大的群眾運動全面否定,是不符合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如果回顧文化大革命的歲月以及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再對照嚴酷的現實,不能不使人感到毛澤東這位歷史巨人的高瞻遠矚和英明偉大。這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為什么懷念毛澤東,呼喚文化大革命的重要原因。事實證明:文化大革命促進了中國社會的發展;那些否定文化大革命的人恰恰是在開歷史的倒車,并導致中國社會的大倒退。
關于兩派問題,就從一所中學說起吧。
“紅衛兵”造反是從大串聯開始的。大串聯之后,圍繞對當時學校領導該不該斗爭的問題產生了兩派。一派是一幫“壞學生”成立的“造反團”,當然,“造反團”里面也有“好學生”(諸如班長和團支部書記),但大部分是所謂的“壞學生”。“造反團”是主張斗爭的。另一派則是由“好學生”所組成的“造反團”,當然其中也有“壞學生”,但大部分是“好學生”。這一派是不主張斗爭的。然而,后來恰恰是主張不斗爭的這一派對學校領導的斗爭采取了殘酷的“武斗”手段,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這也許就是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搖擺性吧。
“好學生”和“壞學生”是怎么劃分的呢?無非是“好學生”學習成績好、遵守紀律、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等等。而“壞學生”則與之相對。“好學生”一般都認為應該好好讀書,好好接受當時的教育,將來要考大學,要有“出息”,其實質是“學而優則仕”。而“壞學生”一般對未來是無所謂的。在當時的教育制度下,考不上大學只能到企事業單位當工人、小職員或從事其他工作。大學畢業則不一樣,可以從事腦力勞動,而腦力勞動則被當時社會的人們認為是“體面”的,且工資相對于工人來說是高的。當然,所謂“體面”是指在文化大革命之前人們的認識。文化大革命中則發生了變化。如今,又發生了變化,這變化又回到了文化大革命之前,而且比文化大革命之前有過之無不及。
隨著運動的發展,學生中的兩派也在不斷分化、改組,后來便融入到社會上的兩派中去了。
那么,社會上的兩派又是如何演變的呢?還得從一個工廠說起。
當年,一些大中專學生深入到工廠串聯,宣傳毛澤東向走資派造反的主張。工人們受到鼓動,當然,這樣說也不全面,事實上也有當時輿論的鼓動,總之,就是要造走資派的反,而且是“造反有理”。于是,工人們被發動起來,紛紛成立各種名義上的“造反團”。當然,“造反團”與“造反團”是不一樣的。有的“造反團”絕大多數成員是產業工人,他們過去都屬于受“壓”的。受誰的“壓”呢?當然是受工廠的當權派所“壓”。所謂“當權派”又是什么人呢?就是車間主任、支部書記、廠長、黨委書記這樣的“管理者”。當年,有些當權派由于與工人們有矛盾,或者因為“壓”過工人,所以工人們便給他們戴高帽、游街,批判他們執行修正主義路線的錯誤。當年的情形與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所說的農民們造反的情形相似。期間,工人造反組織也曾發生過分裂,有的組織受有的當權派的挑唆要求多發“獎金”(當時,也叫刮“經濟主義妖風”),但是很快得到糾正和制止。再后來,社會上各個廠礦的工人們又聯合起來,成立了統一的造反組織。
但是,在“軍管會”介入之后,一切便又發生了變化。什么變化呢?“軍管會”貼出布告,宣布工人造反組織是“反動組織”,勒令解散,大頭目關押,小頭目登記接受處理。所謂“軍管會”是哪些人呢?是地方武裝部以及軍分區的領導,這些人與地方的一些當權派有著長期的聯系,他們與一些當權派的看法一樣,在他們眼里,工人們造反簡直是“大逆不道”,“窮棒子”想造反,共產黨天下豈能容得?!于是,那些認為“造反無理”的人們,那些在文化大革命前屬于當權派的“紅人”們,便以工人的名義(實際上有的當權派在做他們的后臺并在幕后指揮。當權派與當權派也不一樣,有的當權派在文革中堅定地站在產業工人一邊),也成立了所謂的“造反團”,其實,這樣的“造反團”恰恰認為“造反無理”,不過是一些當權派的幫兇和打手罷了。原來造反的工人們自然是壓而不服,于是,他們與后來的“造反團”明里暗里繼續斗爭,兩派斗爭愈演愈烈,直至發生武斗,后來解放軍野戰部隊也介入支持原來的“造反團”。再后來,解放軍野戰部隊撤出,原來的“造反團”被徹底打垮,頭頭們都被投入監獄實行“專政”。期間,毛澤東發表“最高指示”:“對廣大人民群眾是保護還是鎮壓,是共產黨同國民黨的根本區別,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根本區別,是無產階級專政同資產階級專政的根本區別?!辈痪茫瓉怼霸旆磮F”的頭頭被釋放。再后來,兩派聯合。再后來,當權派紛紛得到“解放”。再后來,一切基本上恢復到文化大革命前的老樣子。不過,當權派的官氣倒是被打掉了許多,他們有時也到車間和工人們一起參加勞動了。
一些當權派獲得“解放”之后,有的人登門拜訪,賠禮道歉,又干起了溜須拍馬的勾當。因為,這些人以為有的當權派是要被徹底打倒的,所以在斗爭當權派時,絕不是象原來的“造反團”的工人們那樣,僅僅是給他們戴高帽、游街,而是用三角帶和皮鞭給他們“加溫”,有的當權派甚至被打得皮開肉綻。
我所看到的認為“造反無理”的“造反團”的工人當中,尤其是充當打手的“棒子隊”成員當中,他們背著半自動步槍,身穿黃皮襖,打起人來極其兇狠,可憐的是他們除了認為“造反無理”之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多掙點“補助費”。不知為什么,這些人后來多數都得了不治之癥,一個個過早地相繼死去,也許是他們承受不了良心的折磨,此所謂“人不報天報”。對于文化大革命,毛澤東明確指出:要文斗,不要武斗。由于這些人的殘忍,給許多人身心造成巨大傷害。當年造反派的副司令、現如今一直鼓吹新自由主義的中科院的徐友漁先生,不就是因為曾經傷害過一位老教師而至今在懺悔嘛。
文化大革命中到底有沒有極“左”人士呢?有的,就是那些組織、策劃大型武斗,傷害甚至槍殺革命群眾的“勇士”們。這些人以“左”的“造反”面孔出現,內心深處卻是不承認“造反有理”,甚至反對“造反有理”,以極“左”掩飾極“右”。這些人往往是武斗的“干將”,他們的手上大都粘著血跡。
以上所舉的只是一地一廠一校的例子,全國各地的情況紛繁復雜,各不相同,而具體情況則要具體分析。毛澤東說得好:對派性要進行階級分析。我以為,如果在文化大革命中要劃分“造反派”和“保守派”的話,主要就看是否贊同毛澤東所說的“造反有理”。贊同這個道理的,就是革命的;不贊同或者反對這個道理的,就是不革命的甚至是反革命的。
對于那些認為“造反無理”的“造反團”的人士,他們的惡行不僅被廣大群眾所憎惡,就是那些被“解放”的當權派也是十分反感,因為他們中有些人連起碼的人道主義都喪失殆盡,后來被“清理”只能說是自作自受。不過,改革開放以來,這些人紛紛“下?!苯浬?,有些人也確實發了大財。他們中的一些人在“下?!敝畷r就說:政治上的損失要從經濟上撈回來!當然,這些人如今依然會認為“造反無理”,因為他們已經成為名符其實的資產階級。
當年造反的“紅衛兵”,如今大多步入老年。他們中間,大多數人長期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世界觀有了根本的轉變,成為無產階級的一員,有的則成為無產階級的先進分子。然而,也有一些人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渾渾噩噩,隨波逐流,迷失了自我,最終跌入資產階級的泥潭。文化大革命歲月是大浪淘沙,改革開放年代又何嘗不是大浪淘沙······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