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改革走到了關鍵,通鋼是個提醒
[ 鳳凰淑女 ]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boardId=2&treeView=1&view=2&id=93642683
(鳳凰淑女)看到人民網忠言先生那篇文章《私有制不是社會主義》,感慨頗多。這文章是在通鋼事件爆發后,大家討論股份制改革和企業重組怎么釀成工人集體情緒激動并打死民營派來的總經理這個極端事件發生的前因后果的背景下,出現的這個文章。
有人說改革會給大家帶來好日子,為什么通鋼工人竟然不要改革?還有極端的文章說,“這樣的工人誰敢用?”,這文章的作者說,他是“站在經濟學和企業管理的角度來評價這個事情”,而我認為他作為深圳那個純市場經濟發展起來的地方訓練出來的思維在評價通鋼事件上有所偏頗,我告訴他,這個事件,你必須站在社會學的立場來分析,而不能單單站在企業管理和經濟改革這個角度,那角度視野太窄,有問題了。
我問過很多干部,“通鋼工人,你敢用嗎?”,那些干部斬釘截鐵地說:“敢啊!我就用他們!”。看來問題在不同人的眼里,就會有不同的結論。
通鋼事件發展到這么大,是那個叫建龍的民營企業沒想到的,也是當地國資委沒想到的,據說建龍曾經靠股份改革進去過,但讓通鋼虧損10個億,然后建龍就退出了;老廠通鋼靠努力在今年6月就要實現扭虧為盈,建龍又通過國資委想重組通鋼,這反復讓工人們無法接受,當然最重要的,是改制不會給工人帶來實惠,而且社會福利保障不完備的情況下,老廠很多工人感覺被下崗無法活,沒出路。
而民營企業發展很快但在社會上流傳一貫的口碑就是“不關心工人的利益”,只知道用人而不關心人,這是所有民營企業口碑上不好的原因,應該說也是民營企業發展快的原因之一,這部分成本被民營企業剝削了,普遍不給工人買社會保險或者買最低的保險,人工成本開支很小或者為零,將來這些工人就是社會問題,而民營企業“不背人工包袱”的做法顯然是沒有社會責任感的。這讓我想到反對勞動法的那些企業家,他們大部分是民營企業家。
很多國有企業的工人有“國有情節”,大家之所以對國有企業有情結,就是希望得到做人的尊重和完善的養老制度。而民營企業普遍這個做的不好。前那么多年任何一個國有企業改制(實際上就是賣給私人),都犧牲掉工人社會福利保障這個非常合理的要求,幾十年如此,這讓改制在后的企業工人、比如吉林那種改革在后的地方、尤其是通鋼人,看到“前車之鑒”就害怕,因此抵制改革。如果民營企業也和國有企業一樣看重工人的人格并給工人合理的社會福利保險,那工人就不會反對民營企業收購國有股份,這就是問題關鍵所在。像通鋼這樣的老企業,工人是產業工人,絕不是農民工一團散沙,他們非常團結,“咱們工人有力量”,說的是產業工人。
社會問題不斷發生,絕不允許企業繼續將工人不負責任地扔向社會,舉個最典型的例子:成都公交車縱火案,那個縱火者,現年62歲,曾經在企業工作,后來企業不行了下來在社會流浪,沒有社會保險,到老了病了,沒有養老和醫療費,子女又開始拒絕贍養,萬般無奈下,一個曾經當過兵、入過黨的人,也鋌而走險,出現了報復社會的情緒,發生了公交縱火慘案。這樣的教訓,讓我們看到了和諧社會的建立,需要關心弱勢群體的利益,尤其是在改革三十年中為改革做出過犧牲的人最后的養老等問題,需要社會承擔。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才能讓社會真正和諧。通鋼問題正是因為恐懼,“改革將會犧牲工人利益”的想象讓工人達到恐懼的總爆發,加上民營企業總經理們一貫說話很沖,將矛盾激化,否則工人,尤其是產業工人,絕不會鬧事。
而這個問題,卻引發了一系列的討論:“改革的目的是為了誰?”、“改革是不是就是出賣國有企業?”“資本是不是只有民營資本才是資本,國有資本是不是資本?”“什么是國有情結?工人為什么會有國有情結?”“私有制是不是改革的目的?”“私有制不是社會主義”等等一系列的文章,因為通鋼事件而引發大討論。
這里面討論最多的,是改革的目的。我們說改革的目的,不是中國全盤私有制,也不是讓一部分人富了繼續富,讓一部分人窮了、犧牲了利益還繼續窮,也不是出賣所有的國有企業,也不是將改制工廠的工人丟上社會不管,這不是我們想看到的改革。
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產力,讓社會發展,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最終要落實到:“讓人民過上好日子”。
至于改革姓社還是姓資的問題,應該說,從一開始就明確的“不討論不爭論”,但今天人們之所以要提出來爭論,顯然這個問題,牽涉到了基本群眾的基本利益,社會階層矛盾達到了激化,這是改革出現了重大的偏差。
改革不是為了讓中國走私有制道路,私有制當然不是社會主義!不過現在人們反復地高喊市場經濟全能、不斷推進市場經濟發展,早就不提姓社還是姓資的問題。但有一點,不論姓什么,都要考慮百姓和民眾的利益,資本主義社會福利反而比我國高,這就不是制度問題,而是態度問題。任何制度都要考慮民眾的基本利益,都要講和諧發展,不能少數人富的流油多數人無法生存,那就會出現社會不平衡,那富人也別想過安生日子。有思維的富人應該看到濟貧是對社會和諧做貢獻,也是讓富人能平安生存的基本,否則激烈動蕩的社會,只會毀掉富人的好日子,而窮人本來兩手空空,沒有可損失的財富。
富人大概不想毀掉自己的財富,那么就要關心窮人的生存狀態。這不但是社會責任,也是富人生存的需要,富人必須看到這一點、并重視這一點。否則通鋼事件就是極好的例子。(鳳凰淑女綜述)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