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民日報有一篇人民時評,題目是:《如何對待群眾》,人民網在刊載這篇文章時使用的標題是:《好好想想“仇官”心理》,什么是“仇官”的心理?為什么會有“仇官”的心理?更是直的深思等問題。 這篇時評說:“千里之堤,毀于蟻穴。護一個干部的短,就會傷一片群眾的心。處理慢一步,影響就會大一圈。因此,對于少數黨員干部暴露出來的黨性作風問題、違法亂紀問題,應果斷處理,絕不可護短。各級黨組織只有按照中央一再要求的,從嚴管理干部,加強教育、約束和監督,讓黨員干部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黨群關系才能密切如血肉,干群關系方能夠和睦如‘魚水’。” 干群的“魚水”之情是中國革命成功的法寶, 毛主席說:“我們應當相信群眾,我們應當相信黨,這是兩條根本的原理。如果懷疑這兩條原理,,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毛主席還提出:“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種“群眾——領導——群眾”的過程,這和“實踐——認識——再實踐”的過程是完全一致的。 而今天出現了人民群眾不信任干部,甚至出現仇視干部的問題,問題不在于群眾有什么過錯,而在于干部的過錯,絕沒有不明真相的群眾,只有不愿公開真相的干部;沒有不擁護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群眾,只有做官當老爺,嚴重脫離群眾的干部,背離社會主義原則的干部。我認為群眾中所有的“仇官”情緒都來自官員自律和嚴重脫離群眾所引起的,而且這個問題隨著中國改革進入深水區之后,已經成為不能回避的大問題。 時評中說:“黨的干部怎樣對待群眾,是一個關系到黨的執政地位和生死存亡的大問題。當有的人談論社會上存在‘仇官’心理時,其實更應好好想一想,人民群眾為什么不仇焦裕祿、不恨孔繁森,而是衷心擁戴他們、永遠銘記他們?就是因為他們把群眾當親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們黨的執政地位來之不易,更不是一勞永逸的。要想贏得人民群眾的長期擁護,就要充分地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真心做人民群眾的公仆,切實為人民群眾謀利益。” 一個時期以來,網絡評論已經成為“人人都是發言人”,于是干部的作為已經置于網絡中,接受群眾的公開評論——這本來是中國政治民主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但是許多問題經過媒體曝光,群眾評論之后,政府的正面回應不僅不是及時,即便回應往往又會縮水,避重就輕,回避群眾的正面批評。 政府公開,政務公開已經有法律制度在保障,但是一些干部很不適應,總是想壟斷無限的知情權力,這樣就把自己置于群眾的對立面,如果說今天一些地方政府的公信力正在下降,群眾總是不停的質疑,原因就是政府部門不能打開門窗,拆掉墻頭,接受群眾監督,實際上這些干部對群眾是怕的要死,一個害怕群眾的干部絕對不是好干部,一個脫離群眾的干部也絕對不是一個好干部。 最近不斷有群體事件發生,也不斷發生重大事故,一些政府部門以及地方政府在這些事件面前有的是集體失語,有的是遮遮掩掩,總不能痛痛快快的反省本部門,本單位的責任,試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此原因起群眾的嚴重不滿。 “通鋼”事件是建國以來罕見的群體事件,這件事情發生在國有大型企業,并在國內造成極其嚴重的影響,其中遼寧省對這個事件的通報并不能讓人民群眾滿意。把問題的根源歸罪于廣大群眾的“國企情節”,把群眾說成“不明真相”都是不相信群眾的表現。 “通鋼”事件最終發生暴力沖突,最初的原因是政府部門沒有充分估計到群眾的利益,估計到群眾的需求,估計到群眾的力量。一個省的政府如果沒有決心和群眾把本省的特大型國有企業辦好,這不僅是傷害了群眾的積極性,也在根本上違背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如果連社會主義原則都不能堅持,怎么去領導全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通鋼”事件的教訓是深刻的,也是沉痛的,這向中國各級干部警示“領導干部在對待群眾的態度上,喪失了共產黨員的品格,更談不上執政意識、憂患意識和公仆意識。”遼寧省這需要這種反省,無論陳國軍是一個什么樣的干部,都不能用自己的生命代價為省政府的決策買單。 陳國軍之死是悲哀,但是這個事件集中反映企業改制后千萬職工失去的是主人翁的利益和話語權,喪失的是主人翁的地位,而這個事件集中的暴露了群眾對這種改制的強烈不滿。陳國軍總經理死于暴毆,是荒唐,也是不人道的,也是所有群眾所不想看到的。遼寧省政府也必須在這個事件中重新認識群眾觀點是執政為民的基本觀點,只有重新站回到人民群眾一邊,才能重樹政府的公信力,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二〇〇九年七月三十日星期四 |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