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篇之五:張海超“開胸驗肺”之舉讓人哭笑不得
看完2009年7月28日[東方時空]欄目主持人張羽的“開胸驗肺”事件追蹤報道,讓人不免為其“開胸驗肺”之舉哭笑不得?! ?BR>哭,為張海超哭,為所有職業病患者哭,為那些在私營企業主的打工者哭,為國內所有弱勢群體們哭;哭其無奈、命踐、維權路之艱辛:老板不開證明、化驗單不見面、北京大醫院鑒定無效、當地醫院昧良心(有才無德)出具假病單、不給藥(不開藥)、好不容易確診還才是萬里長征第一步;有的終于拿到確診書,但人死了,家人七零八落,家里面徒四壁;哭其出此下策、極端辦法、非常規程序;哭其重創了社會公平;哭現階段是權貴們的天堂,老百姓的泥塘。
笑,為其多方碰壁后的清醒,為其洞悉世道的聰明,為其蔑視公信力的果斷,為其百折不饒的勇氣——在權貴們看來是下策、對百姓們言卻是上策的“開胸驗肺”之舉?! ?BR>張海超的開胸驗肺,讓民眾感到一種無聲的震撼,這種震撼來自位于底層農民工訴求無門的悲愴,更來自他自己為求得一個公平而不惜忍受身體之痛的決絕。同時其驗肺無門,又缺乏司法訴求的正當途徑,這或許又是類似于張海超這樣的農民工最感無奈之處。然而我們的反思,不應該停留在如何還張海超一個公正,以及哪些程序上出了問題等表層。
實事求是說,此舉昭示了走唯利是圖資本主義道路是要命的路;揭示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奧秘,宣示了“一切向錢看”唯經濟論的破產,顯示了現階段許多政策是為權貴們說話、為他們服務、維護的是他們的利益,而不是為人民服務、為老百姓說話、維護弱勢群體利益。此舉帶給執政黨、政府、人們更多的是思考——
我們的國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是“中華權貴共和國”,我們的國旗是無數革命先烈們用鮮血染紅的,不可能是用銅臭熏成的,因此我們制定政策的出發點應當在哪?我們的衣食父母究竟是誰?我們黨和政府究竟是為多數人還是為少數人?為富人還是窮人?是權貴還是百姓?針對 0.4%的人占有70%的財富比狀況棄誰保誰,我們該如何抉擇?不客氣地講,張海超此舉是給黨和政府、國家抹黑了,讓我們很多部門顏面掃地,可這又能怪誰呢?是誰,是什么將其逼迫到如此田地呢?我想,答案自在人們心中。
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改革開放之初還常提,后來干脆不提,那么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該不該兩手抓?尤其是現階段該不該有所偏重精神文明建設?古話曰“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那么我們是為了追求帶血的GDP去瘋狂地賣地賣能源、盜墳掘墓、吃祖宗子孫飯呢,還是保留青山綠水講求人民的生命健康?是追求通鋼、張海超所染病企業所創造的帶血的GDP呢,還是保留國家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家庭和百姓的幸福美滿?
政府行政部門、企事業單位行風整頓多少次,“三講”、“三個代表”、“八榮八恥“、“先進性教育”、“科學發展觀”等形式教育,是大搞三六九小搞年年有,效果在哪?如何才能把精神文明建設落到實處、深入人心、見諸行動,真正做到門可進、臉好看、事能辦?怎樣才能克服部門或單位玩貓膩,見富貴喜笑顏開,見利益歡天喜地,見窮苦百姓一副棺材相、滿口荒唐言?毛澤東時代講“運動”,現在講“活動”,“三講”、“三個代表”、“八榮八恥“、“先進性教育”、“科學發展觀”等形式教育無效果,原因在于不倫不類,既想搞宣傳教育、反腐倡廉,但又怕或不愿動真格,所以總是走過場、人人過關,總是雷聲大雨點小,草草收場,反正意思到了,不必非要搞出個什么名堂。其實,還是老百姓說得好: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嚴格講那些活動應該針對干部、領導干部、黨員干部、黨員領導干部;不要黃鱔魚鰍一樣長,小小老百姓,你讓他腐敗都不成,因為無權(不能批一分錢)無勢(窮光蛋沒錢買單)?,F在,很多亂七八糟、烏煙瘴氣的壞事、丑事、缺德事都是他們帶頭干的,執政黨和政府,只要把他們管好、看好,社會治安、風氣、穩定、和諧等,定然會“平安無事”?! ?BR>唯利是圖是資本主義的普世價值,“一切向錢看”乃為多數私營企業主的經驗理念,“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更是資本家們的處世哲學。你要求他們“先富帶后富”,簡直是與虎謀皮;你讓他們少點剝削、少賺利潤,只會是日頭西出;你要求他們簽署勞動用工合同、禁用童工,無疑是對牛彈琴;你叫他們誠信經營無欺詐、不做假賬、食品安全、產品無假冒偽劣,那只能是癡人說夢?! ?BR>事到如今,天地人均頻繁示警。我們還要一條道走到黑,連討論姓資姓社問題都不成嗎?還要“摸著石頭過河”,不亡羊補牢、撥亂反正么?不難想象,也不少危言聳聽,如果這樣下去,將會有更多的維權者在等著;張海超是第一個自戕極端者,但決不是最后一個;鬧到后來,只能使執政黨和政府情何以堪?“工青婦”組織成了十足的花瓶、雞肋,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了。當然,人們也看到了一些進步,比如,通鋼事件“工人研究
附:“花瓶”是做什么用的?
【作者:活著才是硬道理 文章發于:烏有之鄉 時間: 2009-7-28 】
按照日常生活中的功用來說“花瓶”應該是用來裝飾環境,讓人賞心悅目的。但有的時候“花瓶”也會令人討厭,因為它沒有太多的實際用途,放的位置不恰當相反會破壞環境的協調?! ?BR>所以,“花瓶”常常為人們嗤之以鼻?! ?BR>社會生活中有沒有令人討厭的“花瓶”呢?
我們說不但有,而且已經到了令人厭惡的地步,舉例來說:
“鄧玉嬌事件”中號稱是婦女權益保護組織的“花瓶”為什么在鄧玉嬌需要幫助、需要關心的時候鴉雀無聲,絲毫沒有見到她們的身影,聽到一絲聲音。請問你們在為誰維權,替誰維了權?
“劉漢黃事件”、“通鋼事件”中號稱是工人階級權益代表的“花瓶”,為什么再一次沒有人見到他們的身影,聽到一句他們代表工人維權的話?
“富士康員工跳樓事件” 中號稱是青年代表的“花瓶”中為什么同樣沒有見到他們的身影,聽到一句他們代表年輕雇員維權的話呢?
“花瓶”在咱們的現實社會生活中看來確實沒有一點點功用。但是,問題是既然沒有功用,為什么還要存在、還要占用大量的社會公共資源、消耗納稅人繳納的財富、參加該組織的成員繳納的財富,自己則理所當然地享受著公務員的身份和待遇呢?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花瓶”難道除了逢年過節組織成員打打麻將、游山玩水一下之外,就沒有正經的事情可以干?全國要那么的人的權益需要維護的時候為什么總見不到你們的聲影,聽到你們的聲音?為什么沒有人能夠見到你們干過一點點真正為自己的成員維護權益的事?!
請問,如此下去你們這些“花瓶”到底有沒有必要存在下去?
做點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吧,不要再在紙上寫的天花亂墜,實際上同沒有一樣,裝點門面的事就不要再干了,當為不為,干脆關門走人好了!
再這樣下去,人們是要砸了沒用的“花瓶”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