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干部都吃點藥有好處
作者:安慶仁
日前廣東省一位領導在會上說,“一人得病,憑什么大家都吃藥。”這話也不能說不對,自古以來便是對癥下藥,誰有病就給誰治。
可細細一想,也不全對,因為疾病有很多種,有的是功能性疾病,有的是器質性疾病,有的是原發性疾病,有的后發性疾病,有的是非傳染性疾病,有的是傳染性疾病。從廣東重病干部們的病理化驗上分析,廣東干部們所患疾病應該屬于傳染性疾病,一人生病,殃及社會,一傳十、十傳百,老婆孩子、親朋好友、上級下級、身邊工作人員,甚至相好的無一幸免。
傳染性疾病也有很多種,有的屬于慢性傳染病,有的屬于急性傳染病,有的屬于輕度傳染如豬流感,死亡率很低,只要治療及時,對癥下藥,病人很快就會好轉。但是,怕就怕像“非典”那樣惡性的傳染病,幾乎無可救藥,一旦發生,后患無窮,這種傳染病,廣東人至今談之色變。
當然,不同的視角可能會有不同的結論,譬如有些高明的醫生就不怕“非典”,他們不用西醫那一套,只采用中國傳統的醫療方法,就成功的遏制了病毒的擴散,很多人原本生存無望,在別人看來也是兇多吉少,可最終卻轉危為安,連美國醫生都刮目相看,佩服得五體投地。
可是,即便醫術高超,這些醫生對惡性傳染病也從不敢掉以輕心,所以他們總是未雨綢繆,提倡“三分靠治療,七分靠預防”。預防是綜合性的行為,一是個人講衛生,手臟了要洗,身體臟了要洗、衣物臟了要洗,而且要勤洗;二是注重個人心理衛生,心理健康,不胡思亂想,雖說不能夠達到“百病不侵”,卻可以提高肌體的免疫力,有效的預防疾病;三是定期打預防針,吃藥當然也可以,比如春秋季節流感、禽流感、豬流感易發期,平時喝一點有預防作用的中藥,患病的幾率就會大大降低。
對社會病的預防與此大同小異,比如在過去,組織上學習抓得緊,看人看得住,教育跟得上,所以患病的干部就很少。而且,即便有人患上了惡性傳染病,因為組織高度重視,搶救及時,用藥對路,也從來沒有引發大面積擴散。那個時候,這類疾病基本上都屬于個案,醫治好了一個,也就連根拔出了,再出現這種病例往往是很多年以后的事,基本事都屬于原發性的。
后來情況就變了,沒人重視預防,看見有人生了病,大家不是想法幫他治療,而是遠遠繞開,以至根本就不當回事,整天跟病人廝混糾纏,吃吃喝喝,你好我好。由此,疾病就從中國社會蔓延開來,先是廣東,進而隨著春風一路北上,跨長江、過黃河,最后連黑龍江也成了疫區,傳染病之嚴重程度令人發指,從上到下,幾百大員全都被疾病撂倒了。
現在想來,倘或當初不放松警惕,將生病的患者迅速隔離,對周圍環境清理消毒,給那些跟病人有過接觸的人員打打預防針,或者吃些預防的藥物,黑龍江官場斷不會成為重災區。黑龍江的教訓過猶未及,但愿廣東能從中吸取經驗,群防群治、防患未然,毛澤東的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可謂金玉良言。
從關心干部的角度講,我們也不應該麻痹大意,一個公務員,從0開始一級一級的往上走,提拔到副處就殊為不易了,更何況有些人當上了中高級領導干部,一旦出了問題,不但他個人前功盡棄,毀掉整個人生,而且還有很多人,也將一同被他毀掉。至于黨和國家聲譽及財產受到的損失,就更不可估量了。
古人說,嚴是愛,寵是害。就算再過幾千年,這話也放之四海而皆準。真正對干部負責的精神,不是嬌寵、不是牽就、不是你好我好一團和氣,而是要不斷的敲打,發現苗頭就要批評教育,出現問題就要嚴肅處理。“小不舉而鑄千古大恨”這樣的例子歷史上不勝枚舉,清朝末年,武昌一考官因科舉舞弊被判腰斬,受戮后蘸著自己的鮮血連寫七個“悔”字。其狀之慘,讓人不忍目睹。
這些血淋淋的教訓,離我們并不遙遠,而且我們身邊這樣活生生的例子也時有發生,雖然這些人是罪有應得,不值得可憐,可難道說,我們就不應該反思一下嗎?這些血淋淋的悲劇一個接一個的發生,跟我們的干部管理體制和管理方法,就真得毫無關系嗎?我們活著的人,真的就一點責任都沒有嗎?
人心不古,世風日下,誰也別太自信了。教育別人就等于教育自己,挽救別人就等于挽救自己,從這種意義上說,一人得病全家吃藥也未必就不是明智之舉。尤其是廣東方面,思想很早就解放了,但至今還沒有消過毒,更要重視預防工作。問君怎能清如許,吃藥打針手勤洗。只要手腳干凈,心里也干凈,干部斷無生病之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