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途而殊歸的“陪訪”(原創)
忠言 /文
最近江西瑞金推出“陪訪制”,引起了媒體的熱烈討論。
什么是陪訪?所謂陪訪,就是由村級、鄉鎮干部陪同上訪群眾去上訪。看到這樣的新聞,讓我先是感動,這是多么好的干部啊,群眾有糾紛、有冤屈了,農村基層干部村陪著去上訪助陣,這是多么親民的一個舉措啊。
我也是從農村出來的,由于在黨報媒體工作,也常常接待一些來上訪的群眾。而一個奇特的現象是,這里上訪的農民前腳走,那邊縣、鄉、村干部后腳到,他們可不是來陪訪的,而是來“滅火”的,他們擔心媒體把上訪內容給曝光了。還有的地方干部,是千方百計地對上訪群眾進行圍堵和截訪,而江西瑞金基層干部居然陪村民上訪,這是多么地高風亮節啊!
可是,我反復思量后恍然大悟:我錯了。因為眾多上訪案例告訴我,農村群眾反映的問題大多數是涉及村干部辦事不公引起的利益糾紛,而且是長期得不到解決而引起。既然村干部、鄉鎮干部有時間陪著村民上訪申冤,為何不去解決訪民的實際問題呢?訪民的問題難道都是不合理的要求嗎?這是其一。
其二,頗有“貓哭耗子”的味道。一般而言,村民群眾有了問題,首先是找村干部、鄉干部或利益相關者解決,不是萬不得已是不會越級上訪的,因為百姓也明白解決問題最終還是要靠基層干部,何況越級上訪費工夫費錢,甚至往往得不償失。而與上訪者有直接利益紛爭的基層干部陪訪實在讓人費解?因為“陪訪”從字面上理解,基層干部對上訪者應該是同情的,既然是同情那為什么又不積極解決問題?如果不是同情,又何必強裝笑臉地起陪訪?讓人感覺是貓哭耗子假慈悲。
其三,陪訪難逃“監訪”嫌疑。百姓有問題,你基層干部處理不公或久拖不決,本身就是錯誤。人家去越級上訪,反映與你基層干部有關的問題,你又去“陪訪”,我估計這無論如何也不是為了給上訪群眾壯膽助威的。難怪有媒體評論說,這樣的陪訪無異于“監訪”。
其四,忽悠百姓的作秀。據人民網的相關報道,瑞金推出干部“陪訪制”,其初衷是試圖與上訪群眾建立起一種新型關系,規范上訪秩序,減少非正常上訪,關鍵是能使干部減少考核壓力,免受信訪追責。因為有干部“陪訪”的上訪,不作為越級上訪或不正常上訪記錄,既不扣分也不影響干部考核。這就再清楚不過了,所謂“陪訪”原來是基層干部為了避免考核受追究。而不是為了解決上訪群眾的問題,純粹是一場愚弄群眾和媒體的作秀。
嗚呼!讓人眼前一亮、倍感親民的“陪訪”,卻原來是基層官員們自保官位的一種手段。這無疑是圍堵截訪策略失效后的一種自欺欺人,是防不勝防狀態下的官員們的一種無奈的自保舉措。盡管這種舉措頗有“制度創新”的意味,但是,這種同途殊歸、不解決實際問題的“陪訪”制度是注定要失敗的。因為不把精力下在化解矛盾、解決群眾實際問題這個根本上,“陪訪”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也是難于陪的過來的,甚至會成為加劇干群關系緊張的新的不安定因素。